第三節 《無間道》的佛學意蘊(2 / 2)

劉建明本為黑社會成員,滲透在警局做臥底,骨子裏隱藏的正義感、警局舒適的生活、情愛生活中的溫馨浪漫使他不願再回到腥風血雨的生活中,他本為黑社會卻又向往做好人,槍殺老大韓琛為的就是得到警察身份。影片借他女朋友之口說明他這種身份的錯位:“他是個好人,他又做錯了。”為了掩飾他的身份,他如同小說中的主人公,有28種性格,每天起來就和自己演戲,演得自己連姓名也忘了。在陳永仁發現其真實身份後,他對陳的一段話頗能顯示他的渴望:“給我一個機會,我以前沒得選擇,我現在想做個好人。”與陳相比,劉建明雖然暫時保住了警察的身份,但他在心理上並沒有真正得到他是好人的願望,在為陳永仁舉行的天台悼別上,劉建明以警察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出現,但並不表明他得到了他所想得到的,他每天仍然要不停地說假話來隱瞞自己的真相,仍要心驚肉跳地防止三合會的報複,心底的煎熬使他想真正身心俱為好人的願望不可能實現,影片的結尾引用佛經的一段話旨在說明這一點,佛曰:“受身無間者永生不死,長壽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劉建明的生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求不得之痛。

為了表達這種求不得之苦,影片在畫麵上特意凸顯“死不瞑目”及“永遠合不上的電梯門”這兩個情節。韓琛想通過劉建明這張牌實現自己的妄想,卻瞪著眼睛死在劉槍下;黃誌誠誌在擒賊,賊未擒獲卻被賊從天台上摔下,他死時眼睛圓睜;陳永仁在電梯中本想逼迫劉恢複自己身份,卻被飛來的子彈斃命;而殺死陳的另一臥底以為可以跟著劉做升官夢了,卻與陳同赴黃泉。影片通過幾節“死不瞑目”的畫麵,意在突出所求不能得的痛苦。在陳永仁死在電梯中一節,影片特意設置了陳死在電梯門口,電梯開開合合,無法關上,砰砰砰的聲音猶如傳自於地獄,意在強調生前的求不得苦和死後的地獄之苦,這一切無休無止,沒有間斷。

三、《無間道》中的苦因:耽迷色相

“緣起性空”是佛教的根本理論,簡單地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憑借一定的條件合和而成的,本身是虛幻不實空無自性的,所表現出來的物相是“假有”。而凡夫認假為真,執著於“色相”,故而產生痛苦。所謂“色”即客觀事物,“相”即事物的外觀,包括欲界之淫欲、食欲,色界之身體、宮殿等物質性的東西。

故事中的陳和劉痛苦的原因皆因執著於警察這一身份。陳為取回,而劉為取得。陳永仁不惜一切代價要取回自己的警察身份,因為他看到了“身份”對“靈魂”的重要。在許多時候是最權威的確證符碼,被現實文化和社會認識所承認,在秩序化的社會中儼然成了評價個體靈魂的默認標準。當靈魂與身份相一致或基本一致時,兩者之間的對立是潛在的,不為人所察覺的。然而一旦在某人身上出現了嚴重的裂隙,那麼悲劇因子就將被激活,各種無可名狀的淒慘和恐怖將會隨之襲來,使人陷入無限的痛苦之中。影片中的劉建明和陳永仁正是處於這種殘酷的尷尬之中。他們在各自的靈魂中都想做好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但沒有人能夠看到,人們能看到的隻是他們所作所為的表象。無法忠於自己的靈魂,最終導致了他們開始迷失“本心”去追逐為人們所承認的“身份”,即“色相”之物。而追逐這一“身份”的結果是一者死、一者生不如死,都沒有擺脫無間之苦。

影片中因執迷於色相而身遭痛苦者遠不止以上二人。老大韓琛執迷於財色地位,不斷擴張,為非作歹,終喪命於自己人槍下,飲下自釀的苦酒;韓琛派往警局的另一名臥底執著於地位,自認身懷大才而不見識,結果在自作聰明的舉動中飲彈而死。

正如片中歌詞:“我不願結束,我還沒有結束,無止境的旅途……沒有停下腳步卻已忘了身在何處……”這幾句歌詞把片中主人公的執迷與茫然卻依然鍥而不舍地追逐著不可得到的事物的心態描述得很到位。而“誰能改變人生的長度,誰知道永恒有多麼恐怖……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這幾句更是道出了主人公在陷入了生存的恐怖,迷失的痛苦中時,依然不斷地追逐而忘記了命運的出路,無法解脫,隻能在這條“無間”之路上徒勞地奔命,雖有偶爾的滿足喘息,卻依然無法逃脫內心痛苦的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