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人引發的對僧詩清苦的批評影響深遠,這一評價奠定了宋代文人對北宋僧詩的評價,還影響到後人對北宋僧詩的品評,甚至影響到後人對所有僧詩的評價上。如馮舒評九僧詩:“此諸大德,大抵以清緊為主,而益以佳句,神韻孤遠,斤兩略輕。”方回評九僧曰:“凡此九人詩,皆學賈島、周賀,清苦工密。”許印芳曰:“其詩專工寫景,又專工磨煉中四句,於起結不大留意,純是晚唐習徑,而要柢淺薄,門戶狹小。”紀曉嵐一針見血地指出:“九僧詩大段相似,少變化耳。”此語可謂切中其病。九僧在作詩上大都注重中間兩聯的鍛煉,忽視起結。這種先煉腹聯再裝首尾的做法往往造成通篇的不連貫。其他僧詩也大略如此。如紀昀評北宋清順詩“格意殊為卑弱”。這與僧詩題材不廣,語言單一,境界平淡等有直接關係。
二、寒山子及其詩
寒山子是唐代一位充滿神奇色彩的詩人,不知姓氏,隱於天台寒岩,因自號寒山子。寒山行為顛張,人皆謂“貧人風狂之士”,“狀如貧子,形貌枯悴”,履木屐,載樺皮,著敝裘,於村墅野林之間或歌或笑。關於他的出生年代問題,曆來有“貞觀說”(627-649)以及“大曆說”(766-799)。貞觀說以唐代貞觀年間台州刺史閭丘胤所作《寒山子詩集序》為始,後經宋釋誌南《天台山國清禪寺三隱集記》肯定,後人如宋釋誌磐《佛祖統紀》、宋釋本覺《釋氏通鑒》、元釋熙仲《釋氏資鑒》、1979年版的《辭海》等均以此說為準。此說近年來多遭質疑,從寒山詩體製來看,寒山在講究平仄和對偶的詩中,合乎黏對者占大部分,當中兩聯對偶者占大部分,這些都是唐初貞觀年間五言詩歌所不具備的,寒山詩必定產生在律體詩相當普及之後;寒山詩中《餘見》一篇曾提到盛唐的吳道子,也說明他不應該是初唐之人。大曆說最早見於《太平廣記》卷五十五所引《仙傳拾遺》(此書已佚),經紀昀《四庫提要》提及,近代學者胡適、餘嘉錫、錢穆考證質疑後,此觀點逐漸深入人心。近年來仍有多數學者對此說做了大量修正、肯定工作,其中以王運熙、楊明的《寒山子詩歌的創作年代》,錢學烈的《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為代表。
寒山現存詩313首,其詩內涵豐富,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不拘格律,高遠空靈,清新通俗,是中國古代詩國中的一朵奇葩,是佛教思想在中國詩歌之樹上結出的最重要的果實。他的詩歌在唐宋時曾有流傳。有傳聞說杜甫一覽寒山詩而結舌,黃庭堅更是不敢和寒山詩:
昔寶覺禪師嚐命太史山穀道人和寒山詩,山穀諾之,及淹旬不得一辭,後見寶覺曰:“更讀書作文十年,或可比陶淵明。若寒山子者,雖再世亦莫能及。”寶覺以為知音。又山穀或時侍晦堂,而道話次之,晦堂雲:“庭堅今以詩律鳴天下也,為寒山詩者,庚韻得知否?”魯直答曰:“昔杜少陵一覽寒山詩結舌耳!吾今豈敢容易可知韻哉!直饒雖經一生二生,而作詩吟難對老杜境界,矧亦寒山詩哉!”晦堂俯首之。
此段話中不知黃庭堅所依何處?但能令老杜結舌,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是很大的。
寒山詩最主要的部分是他的宗教詩,這部分詩歌又可分為佛理勸化詩和內在體驗詩。後者主要表達自己的宗教體驗,充滿了禪悅之喜;前者是在開悟後對他人的勸誡和指導。寒山的佛理勸化詩中充滿了人生的無常感和痛苦感,例如他的第四九首《一向寒山坐》反映了生命的無常: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來訪親友,大半入黃泉。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
第六五首專寫人生之苦及由苦引起的煩惱:
“乘茲朽木船,采彼紝婆子。行至大海中,波濤複不止。唯齎一宿糧,去岸三千裏。煩惱從何生,愁哉緣苦起。”
寒山子的這部分詩中還有很多是諷詠人類的“貪、嗔、癡”三毒及殺生等罪惡,並對這些人發出警告,希望他們早日從混茫中超出,超脫生死之道。如第一七二首《我見世間人》刺塵世之人:
我見世間人,茫茫過路塵。不知此中事,將何去為津?榮華能幾日,眷屬片時親。縱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貧。
寒山認為迷途眾生心猿意馬,易墮落而難向上,必須以佛教振聾發聵之音以警醒啟發。如第一五二首:
人生一百年,佛說十二部。慈悲如野鹿,瞋忿似家狗。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獼猴心,須聽師子吼。
寒山的宗教體驗詩是他最好的詩歌,他以參透世事人情之後的明澈與了悟,將內在的生命體驗化為白雲、明月,諷詠心境冥會、萬物一如的悟境,如:
岩前獨靜坐,圓月當天耀。萬象影像中,一輪本無照。
眾星羅列夜明深,岩石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在寒山那裏,自然是自心的明象,鮮花、流水、明月都是自心外在映現的莊嚴,完全處於絕對自由的境界。這種優遊於物外的孤高獨步的境地與禪僧之三昧境相同。
寒山詩最為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具有民歌那種通俗、質樸、生動、清麗的特色,這種特點易於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故而寒山詩在民間的流傳非常廣泛。寒山詩學習我國優秀民歌的比、興傳統表現手法,還有細膩、清新的風格。當然在寒山詩中,通俗、質樸、生動的藝術特點是最突出的。寒山詩所獨有的風格為後代文人所模仿,從而形成獨特的“寒山體”。“寒山詩樂天多效之,荊公集中有擬寒山詩二十首。”王安石的二十首擬寒山詩收於《王臨川集》中,這些詩不論形式和內容,都極似寒山詩。蘇軾也曾經擬過寒山詩,這些詩在《東坡續集》卷五之中。宋代以後,高僧、禪師擬寒山詩者,也不乏其人,如宋代法燈、慈受深,元代中峰明本,明初楚石琦,明末石樹等,都有唱和之作。
三、道潛及其詩風
釋道潛,字參寥,禪門名僧大覺懷璉弟子。生前曾被朝廷賜紫衣,賜號“妙總”,蘇軾詩文中常見稱參寥子“妙總師”或“妙總大師”。陳師道稱其為“釋門之表,士林之秀,而詩苑之英也”。與當時士大夫文人蘇軾、蘇轍、秦觀、曾鞏、陳師道等人多有交往,詩酒唱和,賞玩從遊,情深意篤,成為文學史上一段佳話。
道潛籍貫向無爭議,《釋氏稽古略》卷四曰:“錢塘高僧名道潛。”《鹹淳臨安誌》卷七十明確稱道潛為“於潛浮溪村人”。《四庫全書提要》亦承此說。綜上可知道潛為錢塘高僧,裏籍為杭州於潛浮溪村。然而關於其生卒卻不見諸於記載,幸運的是蘇軾文集中留下了珍貴的線索。蘇軾《跋太虛辯才廬山題名》記:“太虛今年三十六,參寥四十二,某四十九。”由文記可知參寥小東坡7歲,東坡為1037年生,則道潛生年當在1044年。約政和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