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在翻譯上多采用四言、五言、八言,尤其以五八言為多,多為四句或八句,與中土詩歌在體製上極其相似,但偈頌與詩歌還是有區別的。偈頌作為一種文體雖與詩相通,然偈語並不等同於詩,《祖庭事苑》“偈頌”條雲:“雲門所著偈頌,皆不立題目。或舉揚宗旨,或激勸後昆,非同詩人俟題而後有作。”指出了偈頌與詩歌是不同的作品。總體來說,偈子側重於弘揚佛法、闡述教義,表達對人生、社會、宇宙的理解等。筆者認為詩歌與偈頌有以下區別:
1.詩一般具有和內容相關的詩題,而偈頌多徑直標明某偈或某頌,不同於“俟題而作”的詩。
2.詩較有文采,尤其是自初唐以後注重聲律、對仗等文字方麵的雕琢,偈頌以不立文字為宗,不重文采聲律等,多質樸俚俗。
3.詩重在“詞理意興”並“專求意象”,偈頌意淺而露,忘情乏象。
4.詩側重於心靈的表達,偈頌偏於“舉揚宗旨”、“激勸後昆”。
從古代文人選詩情況來看,詩和偈頌也是有嚴格分疆的,如方回《瀛奎律髓》專設“釋梵”一類,但無一首偈頌選入。清人編《全唐詩》所收衲子詩基本不選偈頌,以為不入歌詩之流,在《凡例》中說:“《唐音統鑒》有道家章咒、釋氏偈頌二十八卷。《全唐詩》所無,本非歌詩之流。”《宋詩紀事》衲子部分詩歌也基本不涉偈頌。從詩僧自身來看,他們也沒有把偈與詩混在一起。唐代寒山、拾得尚有“詩偈總一般”的混淆,但宋代詩僧基本沒有這種情況。如道潛《參寥子詩集》十二卷將近百分之百是正統詩作,如掩卻名字,很難想象出自釋子之手;惠洪《石門文字禪》雖收偈頌,但單獨編卷與前麵的僧詩區分。筆者認為,偈語與詩歌是有區別的,但隨著詩僧文學修養的提高,偈頌的詩化,有些偈語也非常具有詩的味道,如唐代詩僧寒山的《重岩我卜居》:
重岩我卜居,鳥道絕人跡。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
再北宋守端和尚的《蠅子透窗偈》: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般。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這些雖然是偈語,卻具有詩的形式,並且也符合詩的押韻規則,語淺而意深,頗耐人尋味。雖為禪語,卻頗合詩旨。自北宋汾陽善昭以來的一些頌古詩也是詩情嫋嫋,如《碧岩集》為代表的頌古之作堪稱禪詩瑰寶,其優秀之作絲毫不輸於正統詩歌。
二、佛經中的故事
在佛教口頭傳教的階段,釋迦牟尼常深入淺出地說明他所體悟到的世界與人生真諦,為此他常援引各種故事。“阿含”類經典屬於早期形成的佛教典籍,比較可信地反映了原始佛教時期佛陀的言教,其中《中阿含經》卷六《例品·箭喻經》記載著佛陀對一個玄遠問題的解答。有一童子,要求佛先為他解答難題,否則不肯隨佛修行。佛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猶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極重苦。彼有親族,憐念湣傷,為求利義饒益安隱,便求箭醫。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粗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剎利族、梵誌、居士、工師族;為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弓為柘、為桑、為槻、為角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紮(纏縛在弓上的繩子),彼為是牛筋、為獐鹿筋、為是絲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色為黑、為白、為赤、為黃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弦為筋、為絲、為紵、為麻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竿為木、為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纏(纏在箭上的帶子)為是牛筋、為獐鹿筋、為是絲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羽為飄毛、為雕鷲毛、為鶤雞毛、為鶴毛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鏑為、為矛、為鈹刀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作箭鏑師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粗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釋迦牟尼通過這個故事意在說明:對現實人生應該采取務實的態度,一味追求玄遠而不切實際的問題,結局一定非常危險。釋迦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巧妙地化解了問難,體現了其非凡的文學才能。類似的譬喻故事在早期經典中屢見不鮮,《譬喻經》、《百喻經》中保存著大量類似故事。
除上麵提到的譬喻類故事外,本行文學和本生文學也是佛經文學中非常具有文學性的類別。所謂本行文學,又名佛傳文學,即敘述釋迦牟尼生平行狀之傳記故事。它孕育、誕生於佛教擴大流播的過程中間,因服膺宗教宣傳需要而不斷增殖繁衍,最終聚合成一個龐大的故事係列。漢譯經典所收之佛教傳記,大凡見於《普曜》、《佛本行集》、《修行本行》、《太子瑞應本起》、《過去現在因果》等經;包括《阿含》、《般若》、《涅槃》、《毗尼》諸部典籍,也間或涉及此類題材內容。公元1世紀印度詩人馬鳴所撰述之《佛所行讚》,則是一部純用偈頌體來為佛立傳的長篇敘事詩,因其具有鮮明的文學性質,被陳寅恪先生稱之為“梵語佛教文學中第一作品”。佛傳在共同母題下包含著許多子故事,它們前後呼應相續,銜連成為有機整體,以世尊曾經曆的真實事件為基礎,綴入大量神話傳說進行編織加工,並出之以神異化和戲劇化的表現,極盡虛構誇張之能事,但整體來看卻沒有改變悉達多·喬達摩一生活動的基本事實。如竺法護譯《普曜經》卷二《欲生時三十二瑞應品》記載佛出生時所顯現的32種瑞應,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