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佛教初傳及各宗概況(2 / 2)

(二)天台宗

中國佛教宗派。慧文禪師及再傳弟子智所創,因創始人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稱法華宗。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灌頂、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肇於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於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後天台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後慧思傳智,智再發揮,終於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

智著作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頂得其真傳,作《涅槃玄義》和《涅槃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後,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台宗為己任,對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實注解,發揮三諦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金剛》、《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台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台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為偽作而引起了一場曆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法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三)華嚴宗

中國佛教宗派。杜順和尚所創,賢首大師弘揚。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四)其他宗派

法相宗

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三論宗

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的宗派,叫三論宗,又名法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外道的邪見和迷執,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是隨因緣的關係而變動,即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從而證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等菩薩為祖,在中國則以東晉時鳩摩羅什為始祖。

淨土宗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中國以晉時慧遠大師為初祖。慧遠大師,雁門賈氏子,少為儒生,博覽群書,深通三玄之學,師從道安,在廬山時邀劉遺民等人結白蓮社於山中,取《阿彌陀》、《觀無量壽》的佛教為準則,認為隻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淨土。淨土法門簡單易學,在民眾中十分流行。

律宗

中國佛教宗派。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複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身、語、意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靠三密的加持,可以即身成佛。中國密教宗派的形成,實始於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大師來唐學法,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大師受金剛界、胎藏界兩部秘法,並受傳法大阿闍黎位。三年後回國,以平安(今京都)東寺為中心弘傳密教,並建高野山金剛峰寺為傳教“根本道場”,創立真言宗,以傳金剛界密法為主,亦稱“東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