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裏挖出一隻銅鼎,鼎內有陰刻銘文數百字。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後此鼎輾轉落入古董商蘇億年之手。

鹹豐二年(1852年),大清翰林院學士、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陳介祺研究鼎內銘文含義,乃是周武王之弟毛公叔鄭敬獻給周宣王的治國之策,於是將此鼎命名為毛公鼎。鹹豐繼位之初,內憂外患且帝位不穩,在陳介祺的幫助下,終於平息了一場關係大清國運的變故,君臣二人結下私交。(見拙作《大清神鼎》)。

伴君如伴虎,事後陳介祺急流勇退,借母喪歸裏,遠離官場潛心研究金石文化,直至病逝。有民間傳言,若能破解毛公鼎內銘文的真正含義,就能穿梭古今改變曆史,且能令死人複活。

兩江總督端方喜愛收藏寶物,尤其想得到毛公鼎,一番軟硬兼施終於如願。沒過幾年,端方被被革命軍所殺。民國時期,端方後人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落到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裏。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的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有朝一日將鼎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誓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占,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钜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

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有消息傳出,收藏在中央博物館裏的毛公鼎,和日本人得到的假鼎一樣,都是贗品,真正的毛公鼎仍在山東濰縣陳家。

國民政府以正視聽,請來數名國內專家教授和古董行家,對毛公鼎進行鑒定,鑒定結果為真鼎。但有一個專家提出疑問,當年日本人得到那隻鼎時,也請日本方麵的古董專家鑒定過,鑒定結果也是真鼎。日本的古董專家並非泛泛之輩,假鼎如何能騙得過他們的眼睛?足見造假者的功夫登峰造極。

若日本人手裏的那隻,與中央博物館內的這隻,都是假鼎,那真鼎究竟在哪裏呢?

民間傳說中的真鼎,真是那麼神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