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依托。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蓬萊的春節習俗,應從農曆的臘月說起。舊俗把春節稱作過年。農曆的十二月為臘月,該月的初八稱為“臘八”。過了臘八,人們就開始忙著籌備過年,殺豬、磨麵、蒸糕、寫春聯等等。臘月二十三日辭灶,又稱為過小年。辭灶就是與灶王爺辭別,這一天灶王爺要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的工作。家家戶戶都做疙瘩湯、糖瓜供奉灶王,意思是用這些吃食糊住灶王爺的嘴,免得他到天庭去亂說壞話。從臘月二十三到三十這段時間叫“亂祀日”,辦喜事勿須選擇日子,哪一天都可以。一般農家利用這段時間打掃衛生,並且忙著發饅頭、包包子、炸丸子、煮肉燉雞等,還要理發、鉸頭、置辦新衣帽等。臘月三十日上午,貼春聯、添水缸、掛家譜、擺神主,還要備好香紙蠟錁等。這天下午農家要在門外糞堆上插高梁秸一棵,穀秸一束,夾上幾張黃紙,稱為栽莊稼,象征五穀豐登。傍晚,各家持香紙鞭炮等到祖墳地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還要在院子裏撒上穀草,扔上幾塊木頭,預備財神爺下界拴馬吃草。
臘月三十日早晨吃包子,中午吃幹飯,晚上吃餃子。晚飯後一家老少在列祖列宗案前焚香燒紙磕頭,之後收拾鍋灶,安上小桌,供上新請的灶王爺畫像。鍋底要點燃一塊硬質木頭,多為杏木或榆木,取其諧音杏(剩)榆(餘)。所謂過年,就是從這一年過度到下一年。有道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子夜至淩晨,老人們便叮囑孩子不要睡覺,等待新舊年份更替的時刻,稱為守歲,亦叫熬年。半夜時分,人們就開始燃放鞭炮了,春節也進入了高潮。人們起床後先掏鍋底中的木炭點燃火盆中的木炭,按照先天地後灶君再祖先的順序,依次焚香祭奠。然後再到門外迎接喜神和財神。請神之後開始吃餃子,餃子中包有紅棗、花生仁、硬幣、糖塊等,都有象征意義。飯後,便開始挨戶拜年問好,有宗氏祠堂的家族還要到祠堂裏去給列祖列宗燒香磕頭。
從正月初一到初二,各家香爐中的香火要不間斷地燃燒,因為家神在家裏隻能享用這兩天。到了初二晚上,要煮上新鮮餃子,上供祭奠,並到門外焚紙送家神回天庭。事畢後要把院子裏的穀草和木頭收拾幹淨。因為正月初三閨女要回娘家,閨女來時必然帶上外孫,外孫是忌諱踩馬草的,說是外孫踩馬草,日子過不好。初二傍晚還要把水缸添滿。因為年三十水缸被添滿之後,兩天中是不準再用擔杖的。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是外出拜年的日子。一般是初二拜姥姥,初三拜丈人,初四拜姑家。初五要歇一天,因為初五是第一個“月忌日”。每個月的月忌是固定的日子:初五、十四、二十三。過了初五便可以到姨母等親戚家拜年。初十是穀過生日,中午吃小米幹飯拌辣菜,幹飯要供天地神位。正月十四是麥子過生日,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傍晚家家都要到祖塋送燈,焚香燒紙放鞭炮。回家後還要把青蘿卜胡蘿卜做成的小燈在自家門墩、窗旁、磨房、豬圈、泥堆、糞堆等處全部點燃。正月十六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一般是閨女在娘家可以住上幾天。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三個“人七日”,分別象征青、中、老年人的健康。人們都盼望這一天有個好天氣,使人免災少病。正月二十日夜至二十一日晨叫作“老王婆打柴”,如果天氣冷就打不了,天氣漸暖;天氣不冷就打回家了,天氣越冷。人們盼望正月二十一日好天氣,預兆一年的好收成。諺雲:給吃不給吃,單看正月二十一。二十五日是”龍鳳日“,兒童用蒜秸為柱,間隔圓形花布串成串,縫在帽後叫”小牛尾”,為的是祛災滅病。二十六日是“磨戶日”,也就是磨的生日。二十七日是老人七日,有老人的家庭特別重視這一天,像過生日一樣為老人安排吃食。二月二龍抬頭,也是土地爺的生日,人們都到土地廟去焚燒香紙祭麵食。一年的春節至此結束。
蓬萊地區的傳統春節習俗,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當成“四舊”來破除。當時提出的口號是“破四舊立四新”,所謂”四舊“,指的就是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春節的一切習俗,全部歸為四舊之列,被徹底破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化春節”,也無非是搞搞憶苦思甜會,唱唱語錄歌,跳跳忠字舞等等。伴隨文化大革命提出的另一個口號是“抓革命促生產”,農業搞大幹快上,整地改土學大寨,“幹到臘月二十八,吃了餃子就上馬”,舊時的年味更被一派激情燃燒的景象所代替了。十年浩劫之後,傳統的春節習俗雖然有的被重新恢複起來,但大多已不再沿襲原來的形式。尤其近些年來,由於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人們從觀念上就已經不再注重舊有的形式了,就拿大年夜來說,原來的守歲習俗已完全被一家人的團聚聊天看電視等所代替了,傳統的年味已不存在,那些年前年後的規矩和講究,也大多成了漸行漸遠的舊時風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