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三十年前,我們在當時的宣傳活動中曾經采用快板、戲曲、民間美術等等形式,這些形式令我深深著迷,那些生動而令人感到親切的傳播形式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今天的各種傳播活動中,例如新聞、廣告、公關活動以及其他組織的或大眾傳播活動等,這些形式依然是被經常使用的。當我反思社會傳播中此類現象時,我想到了傳播習俗這一概念,我想到人類洋溢著令人感動的生命氣息的習俗性社會現象中其實還包蘊著一種特殊的型式——傳播習俗現象。同時我想到了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或者說一種新的研究視角。

這本書即是我關於傳播習俗研究的初步成果。其相關的內容均寫於2001年以來。第一篇研究成果是2001年提交給第七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年節——中華民族的傳播盛宴》,以後又將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的《新聞與傳播研究》上。後來的這幾年,自己在傳播學研究方麵的注意力就主要地放在了對傳播習俗問題的探究上,相繼在《現代廣告》、《新聞知識》、《今傳媒》、《傳播的藝術》、《文化視角下的廣告傳播》等雜誌、論文集以及第八次和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東方智慧與廣告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全國現代廣告與文化研討會、第二屆中國廣告高等教育研討會上發表了一係列相關的研究文章,並主持完成了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傳播習俗與中國新聞傳播的發展與管理”。

從事傳播習俗方麵研究的目的,一是希望為傳播理論建設作一些貢獻,一是希望為人類新聞宣傳、廣告促銷、公共關係等傳播實踐服務。

在我從事傳播習俗研究的過程中,我的師長劉建勳先生、趙全章先生、韓養民先生、楊景震先生,陝西省新聞出版局薛耀晗先生和我的同事楊建洲、劉豐、韓雋、張羽、黃孟芳、李常青、張龍、張慶梅、趙爽英、馬鋒、張曉、李安定等老師以及常亞玲同誌、來明善同誌都曾提供資料、提出意見或建議,或以各不相同的方式給予我以幫助;我的愛人秦學軍提供了不少資料和對一些問題的合理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借此機會亦表達我深深的謝意。

此處我還要感謝傳播學界的各位先賢。

二十多年前,我在居延安老師和祝建華老師的課堂上第一次接觸到了傳播學的有關概念和理論。也是在這個時候,我讀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世界新聞研究室所編的《傳播學(簡介)》一書,以及陳韻昭老師翻譯的《傳播學的起源、研究與應用》和陳亮、周立方、李啟先生等翻譯的《傳播學概論》等著作。從1997年開始至今,我以與會以及提交會議論文的方式參加了第五屆至第十屆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會上各位學界先賢對於傳播學研究的執著和激情使我感佩至深。所以,無論是我站在課堂上,還是坐在書桌前,我的眼前總是晃動著他們的影子。

這是一種無形的感召力。

當然,促使我努力要在教學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績的,更有我的勤勞善良的父母及我的妻、子。我總覺得他們時時都在注視著我的一舉一動,我想無論成績如何,起碼要做到努力才對。

關於傳播習俗研究,這本書隻是一個很粗淺的開端。進一步的研究,應包括係統地研究傳播習俗理論、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播習俗史、傳播習俗與人類傳播實踐特別是與大眾傳播實踐的關係、各種分支傳播習俗研究等。這顯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從事傳播學的教學研究已經二十餘年,此書可以視為自己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獲得的一些心得。傳播習俗研究既然是一種新的傳播學研究視角和領域,因此必然有著需要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的地方。在此拋磚引玉並期望大家的批評教正。這也是我此時出版此書最主要的目的。

本書的出版,得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吳秉輝先生的熱情幫助,也離不開責任編輯張田德先生的辛勤勞動,我借此對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楊立川

2008年5月29日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