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廣告應與中國傳播習俗相契合(2 / 3)

事實上,隻要我們稍稍觀察一下中國廣告活動,可以看到,廣告對中國傳播習俗自覺或不自覺的利用已很普遍。諸如:

——年節時的拜賀廣告。

——威風鑼鼓廣告。

——對聯廣告。

——民歌廣告。

——快板廣告。

——中國書畫式廣告。

——曾經在一段時間頗為流行的“成語新編”廣告。

——流行歌曲式的廣告。等等。

如果不斷地開列下去,將會沒完沒了。因為相關的具體案例是極為豐富的。正因為中國傳播習俗是中國人所喜聞樂見的傳播現象,因而在廣告傳播中,須注意盡量對之加以利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告的民族性自然包括了對民族傳播習俗的利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能夠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中國廣告傳播如何利用中國傳播習俗

筆者認為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廣告傳播須合乎人們關於傳播習俗的種種觀念。否則,不僅不能獲得好的廣告效果,還可能產生種種負麵宣傳效果。

我們說傳播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傳播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傳播習慣和風尚。而製約和規定這些習慣和風尚的,則是在長期的傳播實踐中形成並且深藏於人們心靈中的傳播觀念。傳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傳播現象的認識,也左右著人們的日常傳播行為。質言之,廣告活動要取得好的效果,就須合乎人們的傳播觀念。這是一個重要的廣告傳播規則,大量的廣告現象有意無意地迎合了這一規律。例如,中國有關廣告法規禁止在廣告宣傳中貶低競爭對手,其實就廣告宣傳的實際效果而言,貶低他人本身也未必有利於自己,因為國人一向忌諱惡語相向,中傷他人,所謂“一語傷人,千刀攪腹”、“利刀割體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消”。因此,非法比較廣告在消費者中造成的後果之一,常常是損壞傳者自身的形象。又如,國人一向認為,“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有理言自壯”、“有理不在聲高”。正因國人的傳播觀念中忌以勢服人,所以近些年來一些帶有這種色彩的廣告往往宣傳效果不佳。某些廣告宣傳中廣告投放量過多的現象也受到指責。《中國經營報》曾載文認為:“過量的廣告投入,搶占了大量的媒體空間,無疑會給受眾造成一定壓力,也違反了傳媒的基本規律。媒體的交流是雙向的,自由的,尤其是在如今這樣一個傳媒時代。‘強迫式’灌輸,不僅體現了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自我感覺,更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蔑視與不尊重,這恰恰又是現代營銷的大忌。”文章是從現代營銷原則的角度進行論述的,其實其所批評的“強迫式”灌輸的做法也不符合國人的傳播觀念。另如2000年一些廠家在媒體上大做保暖內衣廣告,廣告轟炸引起了輿論迅速的反應。2000年10月11日《中國青年報》第2版上即出現了這樣的頗值得玩味的報道:《內衣出牌打保暖 不比價廉比燒錢》、《廣告轟炸緊步保健品後塵》、《保暖內衣真那麼保暖嗎》等。

其次,充分利用習俗性傳播手段。廣告人隻有熟悉傳播習俗,才能利用其傳播手段以適應人們的接受習慣,從而獲取更好的傳播效果。其具體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如民間傳聞、歌謠、故事、民間藝術等等。符號形式也多種多樣。同樣的意義,以某種方式利用一定的傳播習俗加以傳播,往往會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詹姆斯·韋伯·揚在《怎樣成為廣告人》中指出:“廣告怎樣發生功效”的方式之一是“建立熟悉感”。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廣告人對傳播習俗的利用。這些傳播手段是人們所熟悉的,他們對這樣的傳播手段有著自然而然的親切感。事實上,廣告界在這方麵已有許多實踐可供總結,其對傳播習俗的利用可謂多種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