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理論(2 / 3)

首先,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思想。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毛澤東的初步設想是,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要一二十年時間;不要過早消滅資本主義,要抓住恢複和發展生產這一主要矛盾,在條件具備以後,從容地走進社會主義。從1952年下半年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複和土地改革行將結束,毛澤東在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上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黨中央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其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性。它的基本思想有兩個方麵:一個是“一化”,即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舊中國工業十分落後。工業不發達,便不能消滅半殖民地經濟不獨立的弱點,就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也不能鞏固。因此必須努力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由此,當時把“工業化”稱之為總路線的“主體”。總路線的另一個思想就是“三改”,當時稱之為“兩翼”,一翼是對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一翼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這就是解決生產資料所有製問題,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些改造對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於鞏固國家政權,建立社會主義製度都是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確的。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是“剝奪剝奪者”的政策,無所謂對私有製改造問題。列寧也是采取“剝奪剝奪者”的政策,不存在處理好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關係問題。在中國,過渡時期總路線把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進行,把革命和建設同時並舉,這是馬克思主義“本本”上所沒有的,也是別國所沒有的。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偉大創造。

其次,關於對生產資料私有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毛澤東領導全黨對生產資料私有製進行了全麵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提出一係列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和方針政策。

第一,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實行合作化。把個體和手工業組織起來,實行互助合作,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就在根據地成功地領導過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方麵的互助合作。過渡時期,毛澤東係統地提出了對個體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主要內容有:一是論述了引導個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必要性。毛澤東認為,隻有使農民走合作化道路,才能解決國家和工業發展所需的糧食、原料、資金和市場;才能解決農村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使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才能割斷城市資產階級和農民的聯係,徹底把資產階級孤立起來。二是論述了農業合作化符合大多數農民的願望和要求。貧農、下中農由於生活困難,或還不富裕,為了擺脫貧困,抵禦災荒,是願意聯合起來的。三是提出農業合作化的三種形式,即農業生產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四是強調農業互助合作必須堅持典型示範、自願互利的原則。

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指導思想也與對農業的改造一樣,要求通過生產小組、供銷生產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三種形式,逐步把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實現由低級到高級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革命導師已有和平贖買的思想,但沒有成功的先例。毛澤東關於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一是論述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可能性。毛澤東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有剝削的一麵,又有接受改造的一麵;工人階級掌握了政權,國有經濟占有絕對優勢。在這種形勢下,民族資產階級隻能接受改造。二是改造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是國家資本主義,包括加工訂貨的初、中級形式和公私合營的高級形式。1953年,毛澤東提出著名的利潤“四馬分肥”原則,即國家所得稅34.5%;工人福利費15%;企業公積金30%;資方紅利20.5%。按這個原則,工人階級在為國家生產的同時還要為資本家生產一部分利潤,用以贖買這個階級。同時企業利潤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基本上是為國計民生服務的。這就使這些企業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性質。三是提出要把改造企業同改造資本家相結合。對資本家的知識和技術,要學習利用,不能丟掉。要保護資本家的民主權利和合法利益,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做出妥善安排。

最後,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和失誤。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製的深刻變革,使全民和集體兩種社會主義公有製形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製度也逐步健全起來,並且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導地位,這就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表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經驗:一是對資產階級的成功贖買,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加了新的內容。二是通過由低級到高級的各種形式,采取逐步過渡的辦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避免了大的社會動蕩和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這是了不起的事情。三是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開始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做到了革命和建設有效地結合。四是社會主義改造和對人的改造同時並舉,不僅使農民、個體手工業者受到社會主義教育,特別是對資產階級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使資產階級分子從剝削者變為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同時,社會主義改造也有一些失誤和不足。主要表現為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改造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等缺點,以致長時間遺留了一些問題。其原因是與當時黨對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不高,與受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的束縛和限製分不開。具體說:一是忽視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補充和促進作用,基本上建立了單一的公有製。二是誤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就是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就是由國家下達指令計劃,限製以至取消了商品經濟和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三是在農村經濟的管理方麵,忽視了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造成過分集中和平均主義問題,妨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應當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不能成為否定我國社會主義改造成果的理由和根據。就20世紀50年代中國經濟、中國社會發展的全局以及中國所麵臨的複雜國際局勢而論,當時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確的。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我國今後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這是中國社會在20世紀實現的第二次曆史性的巨大變化。

(三)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毛澤東又一次提出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並在其後的20年間,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提出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麵,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源泉。鄧小平說:“轉入社會主義建設以後,毛澤東同誌也有好文章、好思想。”《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是這一探索的積極成果。這些成果的突出理論貢獻表現在:

首先,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方麵。針對一些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不懂得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情況,毛澤東從借鑒斯大林的錯誤和波匈事件的曆史教訓入手,總結自己的經驗,把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的重大課題作為全局性問題提到全黨同誌麵前。他認為,否認矛盾的存在,就是否認辯證法,社會的發展總是在不斷的矛盾中進行的。隻不過各個社會的矛盾性質不同,解決的方式不同。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著作中,比較係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