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理論(2 / 3)

第二,實現工業化和電氣化。列寧認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惟一的基礎隻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一個農民國家來說就更談不上社會主義了。列寧把複興和發展工業和電氣化聯係起來。早在1918年,在列寧的倡議和主持下,集中了全國200多名優秀科學家,製定了為期10-15年的全國電氣化計劃,被稱之為“第二個黨綱”,他還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著名公式。列寧認為,隻有當國家實現了電氣化,為工業、農業和運輸業打下現代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時候,我們才能徹底取得勝利,並使蘇維埃的經濟建設成為未來歐洲和亞洲的榜樣。

第三,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和執政黨建設。蘇維埃政權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如何鞏固和保持政權的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根本性質,是列寧非常重視和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列寧提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重要論斷,指明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列寧在世時,大力推進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他積極推動國家機關的改革,精簡機構,反對官僚主義,並尖銳指出:如果說有什麼能夠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官僚主義。俄國布爾什維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人階級執政黨。在執政條件下如何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把黨建設好,是列寧碰到的一個嶄新的曆史課題。列寧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執政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係。列寧清醒地看到這一點並指出,對於執政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為此,列寧主張一方麵要堅決揭露黨和國家機關內的官僚主義,嚴肅處理官僚主義案件,另一方麵吸收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對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行更有效的監督。列寧強調執政黨要重視黨員質量,純潔黨的隊伍,使黨成為名副其實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列寧還特別強調黨的團結,尤其是黨中央的團結,防止黨內分裂。

第四,開展文化建設和文化革命。列寧在《日記摘錄》中使用了“文化革命”的概念,作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綱領。重視文化建設,提出在文化領域裏實現一場革命,這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反映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性。文化革命包括掃除文盲,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和造就各方麵的專門人才;進行共產主義的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發展國民教育,一切都取決於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此,列寧強調,一要大力增加教育經費;二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改善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隻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

列寧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的傑出領袖。列寧關於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構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貢獻,對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至今仍不失其科學價值和指導意義。1924年1月,54歲的列寧英年早逝。他的許多重要思想並未完全付諸於實踐和收到成效。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共產黨人沿著把科學社會主義同本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正確道路繼續探索,努力實踐。

(三)斯大林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探索

斯大林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列寧逝世以後,斯大林長期擔任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他繼承列寧開創的事業,繼續探索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的路子。斯大林最大的曆史功績,就是在蘇聯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初步而有力地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企圖從地球上毀掉社會主義的嚴峻局麵下,勇敢地捍衛和保存了社會主義陣地,這是了不起的、絲毫不可以低估其曆史作用的傑出業績。斯大林由於當時國際國內環境以及對社會主義理解上的偏差,也在探索中有很大失誤,把社會主義模式搞得僵化了。正確地、曆史地、公正地證明評價斯大林的功過是非,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一直是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關注的一個焦點。

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集中反映在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問題上。在實現國家工業化問題上,他提出一係列理論觀點,成為工業化的指導思想。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1926年4月,聯共(布)中央全會製定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具體綱領,工業化開始起步。工業化的出發點是要迅速改變蘇聯落後狀態,把蘇聯建設成經濟上獨立自主的工業強國,而不是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屬品。工業化的中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說:“工業化首先應當理解為發展我國的重工業,特別是發展我國自己的機器製造業這一整個工業的神經中樞。否則就談不到保證我國在經濟上的獨立。”資本主義“通常的”工業化道路都是以發展輕工業起步,積累了利潤,再轉到以發展重工業為主。這是一個漫長的需要數十年至上百年的工業化過程。斯大林在戰爭日益逼近的環境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工業化要實現高速度發展。斯大林認為,經濟發展速度決定著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工業化資金來源隻能靠內部來解決。為此,主要采取加快生產資料公有化的進程,把國家工礦企業、運輸業、商業和銀行方麵獲得的利潤用於繼續擴大工業發展;向農民征收“額外稅”;號召厲行節約,壓低消費等,為工業化獲得大量的啟動資金。1926年至1928年,是蘇聯工業化的準備和啟動時期。在這個時期,經濟發展的重心集中轉到了工業建設上來,為工業化的全麵起步注入了大量資金。從1928年開始,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於1936年宣布完成了工業化,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到1937年,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占77.4%,重工業產值在全部工業產值中占57.8%。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通過工業化發展道路,蘇聯大大推進了曆史發展進程,為社會主義戰勝法西斯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實現農業集體化問題上,斯大林起初采取示範和說服的方法,逐步引導個體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在實際工作中又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1927年12月,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通過關於農村工作的決議,決定開展農業集體化,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並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斯大林開始持有比較冷靜謹慎的態度,提出要逐步地用示範和說服的方法聯合小農,逐漸使分散的農戶轉到以集約耕作和農業機械化為基礎的集體化軌道上來。但不久又改變初衷,強調要加快集體農莊建設,以解決高速工業化帶來的糧食、資金問題。1929年11月,斯大林發表了關於消滅富農、在全國開展全盤集體化運動的講話,集體化速度開始加快。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通過《關於集體化的速度和國家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辦法》的決定,明確各地完成農業集體化的時間要求,強調土地使用權和生產資料公有的農業組合為現階段集體農莊的主要形式,並規定對富農由限製政策變為消滅政策。由此,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自上而下迅速推廣開來。到1932年底,農業全盤集體化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加入集體農莊的耕地麵積已占全國總耕地麵積的70%以上。在農業全盤集體化過程中,針對出現的違反自願原則、用行政命令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出現的情況,斯大林於1930年3月發表《勝利衝昏頭腦》一文,但在實際工作中已難以糾正“搞過火行為”。農業集體化中的失誤,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帶來長期困擾和消極影響。

蘇聯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完成後,1936年,全俄蘇維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會審查並通過了蘇聯新憲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確認社會主義製度在蘇聯已經建立起來。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中的重大事件,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飛躍的顯著標誌。

斯大林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探索也取得不少積極成果。斯大林第一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需要國家政權,闡述了工人階級專政的形式、地位、作用、任務等基本問題,發展了蘇維埃形式的國家製度。斯大林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並把它表述為“用先進技術裝備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斯大林還從理論上說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一些問題,為繼續探索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規律開辟了道路。人們的認識總會受到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受到人們實踐條件的製約。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規律的一些觀點在現在看來盡管是不完整、不全麵的,但仍不失為一種可貴的探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