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學習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1 / 3)

科學社會主義是徹底而嚴整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係的核心。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學說的曆史性變革。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以來始終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學習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要把它作為源遠流長的曆史過程來考察,作為經久不息的曆史呼喚來尊重,作為不可逆轉的曆史規律來實踐。科學社會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旗幟。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促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健康發展,正日益把加強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素養的任務提到首要地位。

一、科學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

(一)“社會主義”的由來和含義

“社會主義”作為反映時代特征的重要詞彙,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但是對“社會主義”概念含義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歧義叢生。因此,很有必要從“社會主義”概念的辭源和實踐中的使用兩個角度,對它的含義作出詮釋,這有助於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曆史發展。從辭源上看,“社會主義”一詞是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早出現於18世紀中葉的歐洲。它來源於古拉丁文Socialis,即“社會的”一詞,原意是“同誌”、“同夥”、“善於社交”等。到近代演變為英文和法文的social。在英文中,“社會主義”是由social(意為“社會的”)加上後綴ism(意為“比較”係統的一種思想觀點),就成為socialis m(意為“社會主義”)。

從在實踐中的使用來看,“社會主義”含義變化很大。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社會主義”開始被偶爾使用。這一詞彙的首創者究竟是誰,說法不一。中國人民大學高放教授在《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出版社)一書中,指出有12種說法。據歐洲人考證,德國神學家、天主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爾姆·德辛(1699年3月17日至1772年12月17日)於1753年與人論戰時使用了“社會主義者”,主要指那些遵循自然界發展規律,具有社會性的人。這與後來社會主義的含義明顯不同。19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主義”被廣泛使用。當時產業革命已在英、法等國相繼完成,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又帶來失業、貧困等諸多社會問題。“社會主義”意即用社會化來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的新思想、新製度。這時“社會主義”一詞實際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和剛剛萌發的階級矛盾,是作為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思潮和製度設想在歐洲流行開來的。“社會主義”一詞由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使用。1832年2月13日在聖西門派的法文《環球》雜誌和1833年8月24日歐文派的英文《貧民衛報》上,分別載文把“社會主義”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名稱。社會主義逐漸成為在西歐盛行的新思潮。19世紀40年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標誌著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根本性變化。70年代以後,馬克思主義廣為傳播,社會主義政黨紛紛成立,馬克思恩格斯常以“革命的社會主義”、“現代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表明自己的理論和主張。20世紀初,誕生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列寧更多的是把“社會主義”作為“社會製度”概念來使用。這是社會主義運動深入發展的結果和表現。

中國人是通過日本接觸到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想的。明治維新後,1870年一位日本學者加藤弘之在《真政大意》一書中用日本文片假名音譯“社會主義”一詞。1878年,日本新聞記者福地原一郎在《東京每日新聞》上發表《邪說之危害》一文,第一次使用了漢字“社會主義”。中國人最早把“社會”譯為“人群”,把“社會主義”意譯為“人群之說”、“人群主義”,也有報刊意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直到1902年9月15日,梁啟超在他主編的《新民叢報》上才首次提到“麥喀士(馬克思)之社會主義”。1906年1月朱執信在《民報》第二號上發表《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小傳》,片斷地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產黨宣言》的一些內容,還提到《資本論》。同年,他又在《民報》第五號上發表《論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並行》,說社會主義“自馬爾克(馬克思)以來,學說皆變,漸趨實行,世稱科學的社會主義”。毛澤東談及這一點時說過:“以前有人如梁啟超、朱執信,也曾提過一下馬克思主義。”“朱執信是國民黨員。這樣看來,講馬克思主義倒還是國民黨在先。不過以前在中國並沒有人真正知道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

概括起來說,“社會主義”是個多義詞,有三種基本含義:第一,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它是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呼聲、要求和主張的思想理論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通常是作為同義語使用的。第二,社會主義運動。它是無產階級為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實踐活動。隻有在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下,這種革命鬥爭才能獲得勝利,並繼續得以發展。第三,社會主義社會製度。它是在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後,建立起來的嶄新的社會製度,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或低級階段。從“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看,它是指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思想體係、一種社會製度,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替代物、後繼物和創新物。

“社會主義”一詞雖有含義上的不同和區別,但這三個方麵的含義是密切聯係的,不能簡單地割裂或對立起來。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從事社會主義運動和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社會主義運動,是在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無產階級的偉大實踐,是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的根本途徑;社會主義製度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實現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物,是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由來和含義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自己學說時,通常不把它稱為“社會主義”,而使用“共產主義”。恩格斯明確指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在改組“正義者同盟”時,否定了“社會主義者同盟”的名稱,而選定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並把這一政黨的綱領稱為《共產黨宣言》。19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區別表現在:一是古拉丁文的詞意不同。前者指同伴、同盟、社交等;後者指公有、共同體。二是流傳範圍不同。前者主要是知識分子和社會上層;後者主要是工人及其組織。三是對資本主義認識不同。前者主張“用各種補綴辦法來消除一切社會病痛而毫不傷及資本和利潤”;後者主張“必須根本改造全部社會”,用革命手段推翻它。四是性質不同。前者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理論和運動的表現;後者是工人階級的理論和運動的表現。

1845年K·格律恩在其著作中使用了“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到60年代時,國際工人運動已有很大發展,許多工人組織打出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旗號。為了團結和聯合廣大工人,馬克思恩格斯開始較多地使用“社會主義”,較少提“共產主義”,兩個詞事實上已經混用,成為同義語。1867年9月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第1卷出版。恩格斯多次強調《資本論》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科學基礎”、“社會主義在這裏第一次得到科學的論述”。1873年初,恩格斯在駁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宣傳的一套解決工人住宅的主張的著作《論住宅問題》的第三篇《再論蒲魯東和住宅問題》中四次使用“德國科學社會主義”的概念。1874年7月1日在為他的《德國農民戰爭》一書第二版寫的序言補充中,兩處單獨使用“科學社會主義”的概念。同年,馬克思在《巴枯寧〈國家製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科學社會主義’也隻是為了與空想社會主義相對立時才使用。”此後,“科學社會主義”便成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正式稱謂。“科學社會主義”新概念、新詞彙的創立和使用,表明以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作為理論基石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質,同各種空想社會主義以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劃清了界限,日益成為團結各國工人階級和勞動者,反對資本主義,爭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旗幟。

簡言之,科學社會主義也稱科學共產主義,它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關於社會主義的觀點和學說的理論體係。從廣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列寧在《政治鼓動和“階級觀點”》、《革命青年的任務》、《再論杜馬內閣》、《青年團的任務》等文中,多次把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同義語來使用。從狹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之一。本書是從狹義上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實踐的。

(三)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工人階級鬥爭實踐經驗和對人類先進文化思想的批判繼承中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包含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的科學體係。在這一嚴整的體係中,科學社會主義居於核心地位。

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看,科學社會主義是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必然歸宿和落腳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在哲學發展中實現了質的飛躍,特別是“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他們創立的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秘密的剩餘價值學說,“徹底弄清了資本和勞動的關係”,在經濟學說史中也實現了偉大的變革。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得出社會主義的結論。哲學為社會主義提供正確的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為社會主義提供有力的經濟證明。正因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也才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也就不會有科學社會主義。同樣,如果沒有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就是不完整、不徹底的和缺少生氣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指出:“現代的唯物主義,它和過去相比,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其理論終結的。”

第二,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看,論證科學社會主義是它的實質所在。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和解放、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向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前進的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科學世界觀。在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內容中,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它的要點和根本所在。這些內容,都是科學社會主義要深入研究和論證的基本問題。依此來看,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準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也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和理論主張。因此,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史上,從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拉薩爾機會主義、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鬥爭,以及第二國際反對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鬥爭,到列寧同考茨基機會主義的鬥爭,都是圍繞這些基本問題展開的。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成為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者的試金石。因此,科學社會主義集中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目的、理想和實際價值。

第三,從對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指導作用看,科學社會主義是活的行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關係更直接、更現實、更密切。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也是推進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思想武器,但是比較起來,科學社會主義為製定黨的綱領和路線、戰略和策略提供了更具體的指導原則。依據曆史唯物主義原理,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領域,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哲學的、藝術的等等觀點,它們同經濟基礎的聯係有的近一些,有的遠一些。恩格斯說過,哲學是遠離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按這個道理,科學社會主義與現實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實踐關係更密切。在無產階級解放事業進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比如階級鬥爭問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過渡時期問題以及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模式問題、共產黨的領導和建設問題以及人的全麵發展問題等,都是科學社會主義研究的重要實踐課題,關係著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恩格斯在論及科學社會主義的特點時,說它是“活的行動理論”。列寧把科學社會主義稱之為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的偉大旗幟。

從《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150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曆史證明,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引各國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就會順利發展,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反之,違背或放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導致失敗。這已經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勝利與挫折,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曆史事實所反複證明。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必須學習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這完全是由科學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的核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決定的。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

(一)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源遠流長。我國把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係統研究和學習,是1977年後才開始的,這是新時期社會科學繁榮和進步的重要表現。因此,這門學科的實際發展時間並不算長。對它的研究對象、理論體係和基本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課題。其中對一些問題的看法,雖有不同文字表述,但還是取得了許多共識。

凡稱之為科學的理論,都有其比較確定的研究對象,即它所研究的客體。每門科學也都按照自己所確立的研究對象構成該門科學的理論體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也就是說,每一門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是由它自身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各門科學都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反映各門學科的特殊矛盾。任何科學研究對象,都是對該門科學內容的集中的本質的揭示,而與其他科學區別開來。當代各門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出現了滲透、交叉、綜合發展的趨勢,把某一科學研究對象固定下來、封閉起來是不行的。科學的研究對象也隻是具有相比較的、相對的意義。

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曾多次論及到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在1847年寫的《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恩格斯提出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在1876-1878年寫的《反杜林論》一書中,又指出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是考察解放世界“這一事業的曆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的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行動的條件和性質”。尤其是在1885年所著的《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曆史》一文中明確指出科學社會主義“要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的鬥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顯然,這是從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視角來考察的。據此,概括地說,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展規律的科學,也就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及其相互關係的規律的科學。隻有認清無產階級運動的性質,創造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明確無產階級奮鬥的目的,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才能勝利發展。

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是指它同曆史上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運動的根本區別。以往的社會運動隻是少數人參加的、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則不同,它是絕大多數人參加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是奴隸、農奴或手工業者不可能實現而隻有無產者才能實現的解放運動。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因此,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最進步的運動。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條件,是指無產階級解放的“曆史條件”、“真實條件”。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解放的條件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這是一個總概括,是根本條件。具體條件包括客觀的和主觀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長遠的和當前的、國內的和國際的等等。隨著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展階段和任務的變化,條件也是發展和變化的。反過來這些變化的條件會影響和製約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實際進程。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條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重點。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一般目的,是指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最終結果和基本目的,就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人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必須處理好遠大理想與當前現實、最終目標和近期任務的關係。

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其中,“條件”是決定“性質”和“一般目的”的基本方麵。這就是說,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具有既解放無產階級自身又解放整個人類的性質,以及這一鬥爭所要達到的消滅一切私有製度和消滅一切階級差別的目的,都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展的曆史條件、真實條件作用的結果。總之,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的概括,反映了無產階級運動的本質內容和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