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詞(3)(3 / 3)

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兩人乘上扁舟,匆匆而回,到了晚上就把船停在了武康前的小溪邊。扁舟載了:暗用範蠡與西施扁舟泛遊五湖的典故。前溪:浙江武康前有溪。張鑒在武康縣有別墅。

楊柳津頭,梨花牆外,心事兩人知——在這種滿楊柳的渡頭,在種滿梨花的院牆之外,兩個人的快樂隻有他們自己知道。津頭:渡口。

此篇描寫的是張鑒迎納小妾的過程,從小妾在家梳洗開始,寫到與母親離別、與郎君乘舟而去、行船匆匆、夜到前溪、之後的快樂,寫得活潑而富有生趣。篇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最傳情,小妾的不舍與喜悅的矛盾、張鑒匆匆行船的急切,以及最後留下極大想象空間的“心事兩人知”都真實、符合常理而又帶有戲謔味道。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隨郎滋味’四字,似不經心,而別有姿態,蓋全以神味勝,不在字句之間尋痕跡也。”

訴衷情

端午宿合路

謝映先《中華詞律》:唐教坊曲。〔康熙詞譜〕作《訴衷情令》,又名《桃花水》,宋·張元幹詞名〔漁父家風〕,張輯詞有“一釣絲風”句,名〔一絲風〕,賀鑄詞有“罨畫樓空”、“翻試周郎”、“偶相逢”、“恁陵殘醉步花間”句,名〔畫樓空〕、《試周郎》、《偶相逢》、《步花間》。單調三十三字,十一句,六平韻為主,五仄韻兩部間葉。添字有三十七字體。雙調四十四字,前片四句三平韻,後片六句三平韻。增減有四十一字、四十五字體。

端午節這天,本是團聚歡樂之日,薑夔卻一人飄泊在外,頓生孤寂寥落之感,遂填此闋以抒懷。詞旨與詞牌相符。農曆五月初五日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端午節。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於此日自沉汨羅江的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我國的南方部分地區,端午節這一天有包粽子、賽龍舟等風俗。合路是橋名,在江蘇吳江縣。

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諳世味,楚人弓,莫忡忡。白頭行客,不采蘋花,孤負薰風。

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石榴花開滿了一樹,照映在溪中,把溪水都染成了紅色,我的小船飄零在合路橋的東麵。端午佳節,他人歡聲笑語,我卻滿懷心事,倍覺淒涼,連山雨都不憐惜我,不停地敲打著我的船篷。小橋:指合路橋。五日淒涼:萬俟詠〔南歌子〕:“五日淒涼,今古與誰同。”五日,農曆五月初五日。《夢粱錄》卷三載:“其日正是葵榴鬥豔,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為然,雖貧乏之人,亦且對時行樂也。”

諳世味,楚人弓,莫忡忡。白頭行客,不采蘋花,孤負薰風——我已嚐盡人間的酸甜苦辣,至於得失,已不放在心上。我雖是白發遊子,但如果不盡情地踏青賞花,就白白地辜負了這大好的春光。諳:知道。楚人弓:《孔子家語·好生》:“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後多比喻失而複得之物,表示對得失的達觀態度。忡忡:憂愁、擔心、不安的樣子。《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行客:在外地旅居、作客。采蘋花:代指踏青。蘋,草名。薰風:指溫暖柔和的南風。

這是一篇端午舟上抒懷之作。上片抒寂寞之情,開頭以樂景寫哀,在“石榴一樹浸溪紅”的喜慶中突出了“零落”的船和“零落”的人。“五日淒涼心事”直言心境淒涼,於孤獨寂寞之處也見詞人不得不發的抑鬱之情。“山雨打船篷”進一步用環境的淒楚凸現自我境遇的悲涼,襯托出心情的惡劣。下片感情發生變化,慨歎人間滄桑,但又揉進了一種曠達情懷,表現了經曆了酸甜苦辣之人的參透和頓悟。

念奴嬌

謝人惠竹榻

有人送給了薑夔一個竹製的小床,夔為了表示感謝之心乃作此闋。竹榻是竹製的小床,供躺臥而用。

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間袢暑。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涼生如許。象齒為材,花藤作麵,終是無真趣。梅風吹溽,此君直恁清苦。須信下榻殷勤,然成夢,夢與秋相遇。翠袖佳人來共看,漠漠風煙千畝。蕉葉窗紗,荷花池館,別有留人處。此時歸去,為君聽盡秋雨。

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間袢暑——南方的竹子長而柔美,即使在夏天也依然清涼,不會變熱。楚山:泛指南方的山。修竹:指長得長長的竹子。娟娟:形容姿態輕盈、嬌柔、美好的樣子。杜甫《寄韓諫議注》詩:“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袢(pàn)暑:指炎暑,溽暑。

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涼生如許——用此竹做榻,醉後它伴我入眠,枕席之間是那麼清爽舒適。

象齒為材,花藤作麵,終是無真趣——用象牙為材料並裝飾有花藤的床,看起來雖華美無比,但卻不實用。

梅風吹溽,此君直恁清苦——濕熱的梅風吹來,竹榻卻為人送來涼爽,它是如此的清苦。梅風:初夏梅子黃時東南沿海地區的風。吹溽:吹來夏天的濕熱。此君:指竹榻。恁(nèn):如此。

須信下榻殷勤,翛然成夢,夢與秋相遇——在這個竹榻上休息會受到殷勤的接待,很快就會自然地進入夢鄉,夢中仿佛置身於涼爽的秋天。翛(xiāo)然:超脫,無所顧忌、無所拘束的樣子。《莊子·大宗師》:“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翠袖佳人來共看,漠漠風煙千畝——夢中有翠袖女子和我共同欣賞迷蒙無際的千裏風煙。翠袖佳人:指女子。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漠漠:煙霧迷蒙的樣子。

蕉葉窗紗,荷花池館,別有留人處——芭蕉葉的影子在窗紗上搖晃,荷花在池塘中開得嬌豔,這樣宜人的夢境真讓人不忍離去。

此時歸去,為君聽盡秋雨——我從夢中醒來之時定會為你聽盡涼秋的風雨聲。

此篇既可以說是詠物之詞,也可以說是記夢之作。上片以不同的方式稱讚了竹榻的清涼。“楚山修竹”句從材料的角度說此竹本清和;“我醉”句從人的實際感受方麵證明了竹榻的涼爽;“象齒”句用反襯的手法說明竹榻雖樸素但很實用的品質,“梅風”句直言對竹榻的感激和讚美。下片記夢,“須信下榻殷勤,翛然成夢”緊承上片,既寫出了竹榻的清涼宜人,又寫出了夢的開始,一舉兩得。從“夢與秋相遇”開始寫夢,用夢中的一個大的場景來寫小小竹榻所給予人的東西:夢中的佳人、風煙、蕉葉、紗窗、荷花、池館、秋雨,這一切都是竹榻用“清苦”換來的。最後一句在半夢半醒之時借夢中秋雨表達了對朋友的感激之情,極富藝術情趣。

法曲獻仙音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陳蚭《樂書》:“法曲興於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鍾、磬之音。《獻仙音》其一也。”《樂章集》、《清真集》並入“小石調”,《白石道人歌曲》入“大石調”。周、薑兩家句逗大體相同,茲以薑詞為準。九十二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六仄韻。前片結尾是以一去聲字領下五言兩句,後片結尾是以一去聲字領下四言一句、六言一句,周、薑全同。

秋季,詞人在鐵冶嶺上晚登高樓,鳥瞰杭州,光景奇絕,乃生江湖羈旅之感,遂作此闋。

張彥功官舍在鐵冶嶺上,即昔之教坊使宅。高齋下瞰湖山,光景奇絕。予數過之,為賦此。

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樹隔離宮,水平馳道,湖山盡入尊俎。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屢回顧。過秋風未成歸計,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象筆鸞箋,甚而今不道秀句。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

小序意為:張彥功的官舍在鐵治嶺上,乃是原先教坊使的宅院。在這高高的宅子裏鳥瞰湖山,景色奇麗絕美。我來過這裏幾次,特作此闋記之。張彥功:其人不詳。劉過《龍州詞》中有贈張彥功的〔賀新郎〕。鐵冶嶺:在杭州雲居山下。教坊使:唐宋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唐玄宗開元二年,以中官(內官)為教坊使,從此不隸屬太常。

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夜晚的寒氣籠罩著空空的樓閣,皎潔的月光射透薄簾,鐵冶嶺的暮色尤其賞心悅目。憐:憐愛;愛惜。

樹隔離宮,水平馳道,湖山盡入尊俎——一片樹林環繞著聚景園,車馬大道與湖麵相接,當著如此湖山美景設宴飲酒,觥籌之間山水相映,美妙景觀盡收眼底。離宮:皇帝臨時住的行宮。在此指聚景園,宋孝宗晚年所居之處。馳道:天子專用的道路,後來泛指大道。尊俎:代指酒宴。尊,同“樽”,酒杯。俎,切肉的砧板。

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無奈我已經在外飄泊太久了,搗衣的聲音總是引發我的思鄉之愁。奈:無奈。用於轉折句,表示原因。楚客:因薑夔來自湖北漢陽,所以自稱楚客。淹留:滯留,停留。砧聲:搗衣聲。搗衣是為遊子做寒衣的前奏,是對遊子思念的象征。

屢回顧。過秋風未成歸計,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常想起在家鄉的事情。秋風又吹來了,我歸計未成,有誰知道我一次次見到紅葉飄落時的心情呢。歸計:回家的打算。冷楓紅舞:楓葉經霜而紅,然後凋落。

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象筆鸞箋,甚而今不道秀句——我想喚起梅花,問問林逋現在在什麼地方。為何我雖有如此精美的紙筆卻寫不出好的詩句呢?淡妝人:指梅花。楊萬裏《梅花》詩有:“月波成霧霧成霜,借與南枝作淡妝。”逋仙:林逋(967-1028),字君複,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詩人。曾隱居於西湖孤山,好養鶴種梅,人稱“梅妻鶴子”。何許:何處。象筆鸞箋:精美的筆紙。象筆,象牙製成的筆。鸞箋:帶有鸞鳳花紋的彩箋。甚:為什麼。

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恐怕我這一生深深的遺憾要化作無邊的煙雨了。幽恨:藏於心中的深深的遺憾。沙邊:沙灘。

這是一篇月夜樓頭觀景思歸之作。上片先寫高處、近處之景“虛閣籠寒,小簾通月”,再寫俯瞰的低處、遠處之景“樹隔離宮,水平馳道”,充滿了浪漫迷人氣氛,“湖山盡入尊俎”可見對景宴飲的歡樂場麵。下一句一個“奈”字由寫景轉向寫人,由歡樂氣氛轉向悲涼的思鄉之情,這可謂“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砧聲帶愁去”一句既寫出了砧聲勾起了“我”的相思之愁,又寫出了家中思婦懷念遊子之情,把感情具象化,形象而真摯。下片借問林逋“象筆鸞箋,甚而今不道秀句”寫出自己心情潦倒,詩興全無,同時用自己比林逋,表現了薑夔清高淡雅的情懷。末句雖寫“‘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實則寫幽恨“隻能”並且“已經”化為了無邊的煙雨,表現得無比淒涼沉重。

永遇樂

次韻辛克清先生

這是一首為故人辛克清而寫的應和之作,收在《白石道人歌曲別集》中。白石在五言古詩《以“長歌意無極,好為老夫聽”為韻奉別沔鄂親友》中寫道:“詩人辛國士,句法似阿駒。別墅滄浪曲,綠陰禽鳥呼。頗參金粟眼,漸造文字無。兒輩例學語,屋壁祝蒲盧。”並在“詩人辛國士”下自注:“辛泌,克清。”辛克清,名泌,是湖北漢陽詩人(白石〔探春慢〕序中提及與此人有交遊)。

我與先生,夙期已久,人間無此。不學楊郎,南山種豆,十一征微利。雲霄直上,諸公袞袞,乃作道邊苦李。五千言老來受用,肯教造物兒戲。東岡記得,同來胥宇,歲月幾何難計。柳老悲桓,鬆高對阮,未辦為鄰地。長幹白下,青樓朱閣,往往夢中槐蟻。卻不如亂尊放滿,老夫未醉。

我與先生,夙期已久,人間無此——我和辛克清交情已久,恐怕世間很難找到像我們這樣結識這麼久的朋友。夙期:舊交。夙,舊,經曆了很長的時間。

不學楊郎,南山種豆,十一征微利——辛克清不像楊惲那樣南山種豆,買賣糧食,追逐蠅頭小利。楊郎:指漢代楊惲,曾封平通侯,後廢為庶人,卒被腰斬。他在《報孫會宗書》雲:“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又雲:“幸有餘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表示曾南山種豆,並進行糧食買賣活動,以求十分之一的利潤。征:求;取。

雲霄直上,諸公袞袞,乃作道邊苦李——許多人都相繼進入官場,青雲直上,高官厚祿,而他卻甘於淡泊。諸公袞袞:語出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諸公,地位顯達、享有高官厚祿的人。袞袞(ɡǔn),相繼不絕。乃作道邊苦李:意為辛克清不隨波逐流,而甘於淡泊。《晉書·王戎傳》載:“道側李樹多實,群兒競趨之,戎獨不往。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蘇軾《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君知先竭是甘井,我願得全如苦李。”

五千言老來受用,肯教造物兒戲——辛克清深得道家精要,這把年紀了怎會被命運戲弄呢。五千言:老子《道德經》五千餘言,提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主張。肯:怎肯。造物:指命運。

東岡記得,同來胥宇,歲月幾何難計——我還記得當初和你一起到山岡上看房址,打算結鄰而居的事情,但此事已經過去很多年了,這個願望終究沒有實現。東岡:向陽的山崗。岡,不高的山。胥宇:視察建造房屋的新址。《詩經·大雅·綿》雲:“爰及薑女,聿來胥宇。”胥,相;視察。宇,居處,指建房的地址。

柳老悲桓,鬆高對阮,未辦為鄰地——現在那塊地的柳樹、鬆樹都已經長高變老了,而我們始終沒有成為鄰居。柳老悲桓:《晉書·桓溫傳》記載:“溫自江陵北征,行經金城,見少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鬆高對阮:阮籍《詠懷》詩:“瞻仰景山鬆,可以慰吾情。”杜甫《絕句四首》之一:“梅熟喜同朱老吃,鬆高擬對阮生論。”

長幹白下,青樓朱閣,往往夢中槐蟻——人世間的榮華富貴隻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長幹:古金陵裏巷名,在今江蘇南京市南。白下:今江蘇南京。唐武德時改金陵為白下。青樓:在此指顯貴人家。曹植《美女篇》詩:“青樓臨大道,高門結重關。”槐蟻: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淳於棼醉臥槐樹下,夢遊槐安國,娶公主,任南柯太守。醒來後發現槐樹下有蟻穴,有一大蟻,即國王,一穴直上南枝,即南柯郡。

卻不如窪尊放滿,老夫未醉——倒不如斟滿酒,一醉方休。窪(wā)尊:酒杯。窪,同“窪”。尊,同“樽”。唐代開元年間,李適之登峴山,發現山上有石窪下,可作酒樽,因而在此建亭,名曰“窪樽”。唐代顏真卿有《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樽。”後亦用窪樽代指酒杯。放滿:斟滿。

這首詞深沉質樸,豪逸曠達,在薑夔詞中是十分獨特的。詞的上片先寫與辛克清的交誼深厚,然後寫辛公不求名利的人格特征,最後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辛克清淡泊無為的老莊思想。過片回憶往事,同時也是對兩人深厚感情的追憶,流露了年華似水、世事不遂人願的感慨。但詞人馬上轉筆,“長幹白下,青樓朱閣,往往夢中槐蟻”,道出了富貴如雲煙、人生如夢幻的生活體味,刻畫了白石自己和辛克清兩個出世之人的形象。此詞中雖也用悲情,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它並沒有結束在不盡的哀愁之中,而是被白石以曠達的態度淡而化之了,結尾處不再是“醉臥酒壚側”的借酒消愁,而是以酒為樂的仙人之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