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的原則就是企業組織調節財務活動、協調處理財務關係的基本準則,是從企業財務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體現理財活動規律性的行為規範,是對財務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業財務管理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講求生財、聚財、用財之道,認真貫徹以下原則。
一、資金合理配置原則
資金合理配置,是指通過資金活動的組織和調節,來保證各種物質資源具有最優化的結構比例關係。
資金的有限性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管理目標決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有效地、合理地運用資金,充分考慮各方麵的影響因素,確定恰當的資本結構和資源構成比例,並將其合理的比例配置在生產經營的各個階段上,才能保證資金活動的繼起和各種形態資金占用的適度,才能保證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順利進行,並由此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否則,就會危及供、產、銷活動的協調進行,甚至影響企業的興衰。因此,資金合理配置是企業持續、高效經營的必備條件。
二、收支積極平衡原則
收支積極平衡,是指要求資金收支不僅在一定時期內總量上求得平衡,而且在每一時點上也要求得平衡。
前已述及,企業資金收支的適時平衡是保證資金周轉能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企業取得資金收入,意味著一次資金循環的終結,而企業發生支出,則意味著另一次資金循環的開始。收不抵支,必然導致資金周轉的中斷或停滯。如果一定時期的收支總額可以平衡,但是支出在前、收入在後,則會導致資金周轉不暢,即會妨礙資金順利周轉。事實上,資金收支平衡取決於購、產、銷的平衡,企業要堅持生產和流通的統一,使企業的購、產、銷三個環節相互銜接,保持平衡。
對待資金收支適時平衡這一問題,要采用積極的辦法及時解決資金收支中存在的矛盾。一方麵要開源節流,增收節支,量入為出(根據現有的財力安排各種支出);另一方麵要通過短期融資和對外投資來調劑資金的餘缺,量出為入(對於關鍵的生產經營支出要開辟財源給予積極的支持)。隻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三、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中的“效益”是指收益,“成本”是指與效益相關的各種耗費和價值犧牲。成本效益原則,就是要對經濟活動中的所費與所得進行比較,對經濟行為的得失進行權衡,是成本和收益得到最優的結合,以求得最多的盈利。
成本效益原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企業的一項基本原則,因而也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應遵循的重要原則。成本效益原則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標準,在財務管理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在籌資活動中,有資金成本率與息稅前資金利潤率的對比分析問題;在投資決策中,有投資額與各期投資收益額的對比分析問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有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對比分析問題;其他如勞務供應、設備修理、材料采購、員工培訓等,也都有利益得失的對比分析問題。成本效益原則是投入產出原則的價值體現,是社會再生產活動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要求。
四、收益風險均衡原則
風險是由未來情況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所引起的,是與收益的獲取相伴隨的一種客觀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日趨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麵臨的不確定影響因素將更多,影響程度也更大,因而在獲取收益時將伴隨更大的風險。收益風險均衡原則,要求企業對每一項財務活動,全麵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收益和風險適當均衡的要求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方案,在實踐中趨利避害,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