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經營要素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資金,資金的運動構成企業的財務活動,它不僅表現為資金形態的轉變及其數量的增減變動,還體現著企業同各方麵的經濟關係(即財務關係)。財務管理就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組織各項財務活動、處理與各方麵財務關係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一、財務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一)財務管理的產生
財務管理是伴隨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及剩餘產品的出現而產生的。我國古代的“結繩記事”,既可以說是一種會計活動、統計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財務活動。在19世紀以前,財務管理是依附於其他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而存在的。大約在15—16世紀,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商業城市相繼出現了由公眾入股的商業組織。這些原始的股份製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麵臨著如何向公眾籌集資金、如何將籌集到的資金用於商業經營、如何派發紅利、如何收回股本等問題,這些問題預示著財務管理開始萌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工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股份製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步占據主導地位。股份製公司具有規模大、所有權分散、經營管理權與所有權分離、投融資活動頻繁、財務關係複雜、金融市場興旺等特點。與之匹配的市場體係特別是金融市場得到了建立。此時,在社會分工上,財務管理逐步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許多公司成立了專門負責這方麵工作的機構——財務管理部門,專業化的財務管理由此產生。
(二)財務管理的發展
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它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縱觀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籌資與內部控製管理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
這一階段從19世紀末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股份公司的迅速發展,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是有效地籌集企業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追求資本成本最小化,進而合理安排資金結構。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使企業認識到財務管理還應注重企業內部控製,包括合理運用資金、強化財務監督和降低財務風險等內容。在這一階段,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是資金的籌集和加強企業內部控製。
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理論的研究重點也是籌資問題和資產管理問題,其主要著作有美國財務管理專家格林所著的《公司理財》、米德所著的《信托融資》和《公司融資》、杜溫所著的《公司合並與重組》和《公司財務決策》等。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業籌資問題以及公司合並等法律問題。另有美國財務學者史蒂文·森所著的《財務組織與管理》和喬爾·迪安所著的《資本預算》,這些著作研究了有關公司資產管理問題,包括預算控製、銷售預測、生產過程財務控製、資產和費用財務控製以及財務協調問題。
2.投資管理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這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持續到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的快速複蘇,使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大,生產經營活動日益複雜,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企業管理當局為了在競爭中維持生存和發展,財務管理逐步由籌資和內控管理進入了以投資管理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的財務管理,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廣泛,方法也多種多樣。表現在:①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如現金、應收賬款、存貨和固定資產等引起了財務人員的重視;②財務管理強調決策程序的科學化,在實踐中建立了“投資項目提出—投資項目評價—投資項目決策—投資項目實施—投資項目再評價”的投資決策程序;③投資分析評價的指標從傳統的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等靜態指標向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貼現現金流量動態指標體係轉變,淨現值法、現值指數法、內部報酬率法等動態指標得到了廣泛采用;④建立了係統的風險投資理論和方法,為正確進行風險投資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財務理論研究中,這一階段大量運用統計學和運籌學等數學方法,使財務管理理論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極大地促進了現代財務理論的發展。
(1)1951年美國財務學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第一部研究投資財務理論的著作《資本預算》,該書著重研究如何利用貨幣時間價值確定貼現現金流量。該書在這一領域起了極其重要的先導和奠基作用,並成為此後在這一領域眾多論著共同的思想、理論源泉。
(2)1952年3月,馬柯維茨(H.M.Markowitz)發表論文《資產組合選擇》,提出“在若幹合理的假設條件下,投資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資風險的有效方法”的觀點。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進行研究,馬柯維茨於1959年又出版了《組合選擇》專著。該書從收益與風險的計量入手,來研究各種資產之間的組合問題,提出了通過效用曲線和有效疆界的結合來選擇資產組合。這些思想成為後來資產組合理論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馬柯維茨也被公認為資產組合理論流派的創始人。
(3)1964年,夏普(William F.Sharpe)、林特爾(John Lintner)、莫森(Jan Mossin)在馬柯維茨理論的基礎上,係統闡述了資產組合中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區分了係統性風險和非係統性風險,明確提出了非係統性風險可以通過分散投資而減少等觀點,從而建立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使資產組合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夏普由於對完成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所作出的貢獻,與馬克維茨一起共享第2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譽。
(4)1958年,莫迪格萊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論文中提出著名的MM理論。1963年,二位又對其理論進行了修正。莫迪格萊尼和米勒由於在研究資本結構理論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分別於1985年和1990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5)斯蒂格利茲(J.E.Stiglitz,1972)最早采用非信息對稱理論來模擬資本結構,而諾斯(S.A.Ross,1972)、塔爾邁(E.Talmor,1981)、邁爾斯、麥羅夫(S.Myers,N.S.Majluf,1984)等人則係統引入非信息對稱理論來研究資本結構理論。非信息對稱理論的引入雖然沒有直接回答最優資本結構問題,但它引起了財務管理思想的重大飛躍,由此產生的代理成本理論、控製權理論和財務契約理論,拓展了財務理論研究的視野,開辟了財務理論研究新領域。
3.綜合財務管理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
這一階段始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80年代以來,市場競爭加劇,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使財務管理工作更加複雜,涉及麵更廣,逐步向綜合性管理階段發展。近十幾年來,經濟全球化、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普及、通貨膨脹等複雜情況的出現,在極大地提高財務管理工作效率和決策科學性的同時,也帶來了不斷湧現出的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促使企業財務管理職能進一步擴展與延伸。這一階段財務管理的中心課題已轉移到不確定條件下企業價值的評估、公司稅收和個人稅收對財務管理的作用以及通貨膨脹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等方麵。
二、財務管理的概念
(一)資金的含義及本質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生產社會產品的企業再生產過程也因此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和交換過程,又是價值的形成和實現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將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產品或服務中去,並創造出新的價值,通過交換,使轉移的價值和新創造的價值得以實現。這就意味著,一切經過勞動加工的物資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它體現著用於物資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物資的價值是通過一定數額的貨幣表現出來的。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物資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資金。企業資金的實質是再生產過程中運動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