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nature》《Science》的中國聲音(1 / 3)

2014:《nature》《Science》的中國聲音(三)

本期焦點

作者:薛小迪

《nature》和《Science》雜誌是世界上久負盛名和極具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其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被廣泛傳播。根據湯森路透2015年6月18發布的《SCI期刊分析報告》,《nature》、《Science》雜誌的影響因子分別達到41.456和33.611,在綜合類自然科學期刊裏仍居伯仲之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投入持續增加,我國科學家在兩個刊物上發表的科研成果也呈井噴之勢。2013年我國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27篇,在《Science》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為31篇,而2014年,這兩個數字幾乎翻倍,初步統計分別為52和42篇。就論文涉及的領域而言,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材料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等仍然是熱門,就論文產出機構來看,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仍是前三強。在接下來的幾期,本欄目將持續為讀者呈現2014年度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原創論文的優秀的科學家及其在這兩個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簡介,以彰他們為我國科研做出的貢獻。

張澤,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材料係教授,從事準晶、低維納米材料等電子顯微結構研究。

8月14日刊發的《Formation of monatomic metallic glasses through ultrafast liquid quenching》一文,張澤院士是合著者之一,研究者通過在電子顯微鏡中對納米接觸的單質金屬鉭、釩放電加熱和高達1014度/秒的快速冷卻,成功實現了單質元素金屬玻璃的製備。他們利用電子顯微鏡的原子分辨技術,不僅可以直接看到晶體原子在急速升溫-熔化-冷卻後,從期性排列轉變到混亂排列的非晶態,還可以看到通過加熱處理,從非晶態轉變到晶態的逆過程。

王俊,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從事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研究。

金鑫,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員。

8月14日刊發的《Formation of monatomic metallic glasses through ultrafast liquid quenching》一文,王俊是通訊作者之一。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40名藏人和40名漢族個體的EPAS1基因周圍區域進行了重測序,發現藏族人的這一基因包含一個存在高度差異的單體型,其隻存在於丹尼索瓦人基因組而不存在於世界各地其他的種群中。基於他們的研究發現,研究人員認為藏族人的祖先有可能與丹尼索瓦人進行了交配。並且這一基因從丹尼索瓦人流動到藏族人,有可能促進了藏族人適應惡劣的高海拔環境。

陳新,常州大學製藥與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新型抗生素和抗癌藥物和具有重要生物活性有機小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究。

8月14日刊發的《Visualization of arrestin recruitment by 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一文,陳新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為合著者,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單顆粒電子顯微鏡”和“氫-重氫交換質譜”對一個GPCR–arrestin複合物的結構和動態進行了表征。他們的數據支持一個“兩相”機製:arrestin最初與GPCR被磷酸化的羧基端點發生相互作用,然後進行重排,在一個具有信號傳導功能的構形中更為充分地與膜蛋白接觸。

張勇,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

8月21刊發的《Gradual unlocking of plate boundary controlled initiation of the 2014 Iquique earthquake》,張勇參與其中。文章對智利北邊的地震進行研究,基於對整個破裂過程的修建方案及斷裂演示圖,發現伊基克地震在智利北部的抗震帶撕開了一個主要的缺口,最大的一塊是美洲板塊邊界區,主要地震集聚區在這個板塊的邊界區都發生過地震。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工作。

9月4日刊登的《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liver cirrhosis》一文,李蘭娟是通訊作者之一。研究者對來自98個肝硬化患者和83個健康對照組成員的糞便樣本進行了一項全微生物群關聯研究。定量元基因組分析顯示,75,245個基因的豐度在這兩組人之間顯著不同,其中很多可以被歸入代表先天同源細菌種類的66個類別中。在這些細菌中,28種在肝硬化患者體內富集,大部分來源於口腔(主要是韋榮球菌和鏈球菌)。同時作者還發現,這些基因當中一組僅僅15個就可以構成可用作診斷工具的一個高度準確的辨別指標的基礎。

邵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研究興趣集中於病原細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禦的分子機製。

9月11日和10月9日,《nature》分別刊發了以邵峰為通訊作者的兩篇科研成果,在《innate immune sensing of bacterial modifications of Rho GTPases by the Pyrin inflammasome》這項最新的研究中,邵峰團隊發現Pyrin蛋白(遺傳突變導致家族性地中海熱自炎症疾病)可以作為PRR蛋白感受多種不同病原菌和毒素對機體Rho家族小G蛋白的修飾和失活,進而介導巨噬細胞炎症小體(inflammasome)複合物的組裝和下遊炎性蛋白酶caspase-1的激活,啟動抗細菌炎症反應。另一篇研究《Inflammatory caspases are innate immune receptors for intracellular LPS》這篇新研究同樣是邵峰團隊的獨立科研成果,該研究確定了caspase-4/5/11的功能機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免疫模式識別的新模型,並揭示了caspase激活的一種全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