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道家宗師(3 / 3)

這《若水道》總共九重境界,端的是神奇而又晦澀,好在魏尺木有很好的道家武學底子。而且道家與儒家不同,儒家武學講究厚積薄發,那些高境界的武學無不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與沉澱,才能達到極致。而道家武學講究的卻是悟性,悟性好者能夠平步青雲,悟性差者便寸步難行。

“大道三千,若水為先。”

《若水道》開篇隻有這一句話,卻蘊含著無盡的至高無上的威嚴和霸道。

魏尺木努力感悟,腦中心訣飛轉。隻因他雜家最重道家之術,魏尺木也數道家武學最為精湛,所以這其中奧義經典,黃老玄學,他咀嚼幾番,便都一一勘破。

既然是《若水道》,那麼終究離不開一個“水”字。魏尺木想到了雨,想到了露,想到了河流湖泊,想到了酒漿茶沫,甚至……血淚汗津。忽而他體內如枯井驟開,永夜逢明。

第一重:一水初迎。

第二重:再水滴凝。

第三重:三水彙聚。

魏尺木一連悟透三重,但覺輕鬆無比,他知道這隻是《若水道》的第一階段。

……

第四重:四水流成。

第五重:五水浪起。

第六重:六水波澎。

他又連著悟透三重,這是第二階段。

魏尺木至此便覺得吃力無比,可他卻不甘心,“若是不能練到第三階段,隻怕發揮不出這奇學的最大威力。”

魏尺木苦心冥想,卻始終不得其法。他心腦備受折磨,正要放棄時,卻想起他師父的話——我們雜家之所以能立足於百家之林,無非是憑著“借力”二字。取人之長,為己所用。

魏尺木至此便又有所感悟,荀子說過,“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世間之大,一己之力何其渺小?可若是可以借力,那就不同了。

魏尺木不敢耽擱,腦中又浮現出了借地之傾而奔流直下的瀑布懸流;借天之寒而凝結混成的冰雪霜雹……

此時他體內轟轟而響,一股更為蓬勃的內力從丹田而起,環遊三十六周天後又回到了丹田。

第七重:七水河動!

魏尺木總算過了第三階段這道坎兒,此時他隻覺頭疼欲裂,根本無法再繼續參悟。他索性睜開眼站了起來,隻見大成子目露讚賞的看著他。

“你的悟性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出色一些,竟能一次練至第七重。雖然你的根基有些功勞,可是能悟到‘借力’這一步,已然十分不錯了。”大成子看他醒來,讚許道。

魏尺木感受著體內的變化,這《若水道》的功力經雜家絕學《九轉入脈》梳理,與原先的各家內功,便不衝突。這也是雜家能學諸家武功的根本所在。

他心中開心至極,可麵對這大成子,卻不敢怠慢輕侮半分,便行禮道:“多謝前輩傳功。前輩既然被困於此地,不知道晚輩怎樣才能將你救出去?”

魏尺木雖然不能找那幾人尋仇,可若是能救出這位道家宗師,他卻是十分樂意的。

不想大成子聞言卻是搖了搖頭,親切道:“老朽一身功力都在這離魂宮裏,已為一體,走不了的,隻有簡江月可以幫我。你走吧,我想你我的緣分不止於此。”

魏尺木心中感歎萬分,雖然他不明白什麼叫“與離魂宮連為一體”,但是既然大成子篤定自己救不了他,那就真的是救不了了。

魏尺木再向他重重施了一禮,便轉身而去。畢竟,他還有同伴要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