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格林尼治時間22日0時51分;中國農曆六月初一),“世紀日食”出現在印度西部坎貝灣,隨後全食帶穿過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緬甸、中國和日本,最後在西太平洋的北庫克群島,太陽帶食而落。整個日食過程,月影在地球表麵以每小時3000多千米的速度進行了近4小時,最長的見食時間達6分43秒,是本世紀我國境內發生最為壯觀的一次日全食天象。全食帶先後經過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等地。這500年一遇的天文奇觀,觀察到色珠層、日冕、貝利珠、鑽石環等絢麗多彩的景象。
日全食動物也“瘋狂”,猴子嘶叫,大象回家,長頸鹿不知所措,丹頂鶴在水邊睡覺……天氣變化也無常,21日我在上海住,花園前的大芭蕉被太陽烤得卷起了葉子,早晨剛開的睡蓮,花瓣邊緣也變黃了,氣溫高達38℃,靜靜坐著也淌汗……正是驕陽如火,夏日炎炎,酷暑難耐,等待著日食的到來。22日“暗無天日”昏天黑地之後,一下子涼了許多,氣溫下降了10℃有餘,人、動物、植物這些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一下子如魚得水,久旱遇甘露,這就是天地自然的合一,天人相應的變化。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也是太陽、地球、月亮運動的結果,人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隨之發生變化,人要順應自然,順從自然,順其自然,不可違背它,否則將會得到應有的懲罰!近年來,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淡漠,大量原始森林被砍伐、野生動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地球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汙染、空氣汙染、水資源汙染等。正是因為如此,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是人禍;由此而來的是,給人類帶來了天災,這就是對人類的懲罰,如沙塵暴、山體滑坡、山洪暴發、南方雪災、北方旱災、森林火災,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疾病,如禽流感、甲型流感、非典等少見的疾病。人類為了健康、幸福、長壽和生存,就得與日、月、地球保持和諧,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話養生》的基本核心和宗旨。
中國古代是個農耕社會,當今在全國各地星羅棋布的福建“沙縣小吃”,據專家們考證,“沙縣小吃”起源於農耕社會對二十四節氣的祭祀活動。因為,當時中原(今河南一帶)先民南遷到福建沙縣,那裏氣候溫暖,環境幽雅,物產豐富,在農耕社會中,人們按照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進行勞作,年年豐衣足食,人們把每年的豐收歸功於上蒼的保佑和賜予,故每到一個節氣都要祭祀。在祭祀中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即五穀和六畜等,製成各種美食……這樣逐漸形成了“沙縣小吃”。在本書中所介紹的每季節令保健,其中有許多是傳統小吃的曆史、應用和製作,如春季的春餅、年糕、粽子,夏至冷麵,中秋月餅,重陽糕,冬至餛飩等,所以,二十四節氣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美味。
目前,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農村城市化,城市鄉村化;人們的衣食住行,油鹽醬醋茶,已逐漸地離開農村市場,西瓜不再是夏季的標誌性水果,可以說四季飄香,竹筍各地皆有,四季有售。因此,四時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和物候,人們大多知之甚少。為了使年輕的一代及廣大民眾能了解二十四節氣與人的關係,並為人們健康養生服務,特編著了《二十四節氣話養生》一書。全書分六部分敘述:除第一部分概述外,餘為春、夏、秋、冬四季各一部分,每季一部分以養生準則、應時保健、節令養生為綱目進行分述。養生準則,以《黃帝內經》中的中醫養生之道,按季節提出簡明扼要的基本養生原則;應時保健,根據季節變化,介紹有特色的保健防病的相關內容;節令養生,按照節令時序,介紹節令民俗和民風的趣事。最後部分為四季應變,因為任何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人們要認識它、發展它、研究它、利用它。全書內容新穎,文筆簡潔,妙趣橫生,切合時俗,圍繞保健養生,介紹實用、有效的養生方法和方式。並按時序,猶如一本“萬年曆”,天天對照,日日遵行,以指導你健康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