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晚年生活別樣精彩(1 / 2)

重陽節專刊

作者:尹若雪

受訪專家:

北京市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長 韓布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會長 熊必俊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娟

立足家庭

退休後帶孫子或孫女,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一來,可以為子女減輕負擔,二來,也充實自己的退休生活,並且可以繼續發揮餘熱,實現自我價值。王大爺原來在機關是領導,忙了半輩子,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很少,終於退下來了,立刻在家裏找到了一個“新崗位”——專職帶孫子。

中國人自古重視家庭,工作時由於時間精力所限,越是事業心重的人,對家人的照顧和關注越少。退休後則可以更好地關愛家人。回歸家庭也因此成為大多數中國老人退休後的首選。回歸家庭也因此成為大多數中國老人退休後的首選。

不過,從社會主流、公司骨幹退位,成為一家的“後勤保障人員”,角色轉化得有些大,老人容易產生失落感。加上有些不能適應角色的變化,老人與家庭成員產生矛盾或衝突時有發生。還有的人工作時一心撲在事業上,忽視了另一半,待退休後,要天天麵對老伴、兒孫的時候,變得很難相處。所以,老人不要把工作作風帶回家庭,要重新適應家庭角色。這就需要多和家人溝通,建立新的、和諧的家庭關係,這樣才能充分地享受天倫之樂。

當誌願者

每逢寒暑假,退休的高阿姨都會來社區兒童活動中心,擔當誌願者義務給孩子輔導功課。“我有退休金,來這裏就圖個樂和,孩子們和我建立了感情,生活充實了,也收獲了很多感動和快樂”。她說。

如今,像高阿姨這樣擔當誌願者的老人越來越多,她們利用自己的特長參與相關的誌願者活動,不僅給他人帶去溫暖,也發揮了餘熱。美國《健康心理學》雜誌刊登的研究表示,無私從事誌願工作的人比不樂於助人的人更長壽。因此,如果老人身體力行,平時喜好社會活動,喜歡與人交流,都可以義務發揮餘熱,充當社區、居委會管理員,或者其他誌願者活動。開拓新的生活領域和人際關係,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再返崗位

“活到老,幹到老”是不少剛退休老人的選擇,他們有的因為經驗、資曆深厚,被挽留在原領域繼續發揮餘熱;有的出於經濟上的考慮,接著找個事幹,這些都值得鼓勵。要實現退休後繼續工作的順利進行,主要應警惕崗位轉換後的心理落差。有的當慣領導的人,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在新的崗位上就會出現煩悶、憤怒等不良情緒,嚴重的還會損害身體。

美國《職業健康心理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退休後仍做零工或兼職的年長者,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態好於完全停止工作的人。其中,患重病的幾率會低17%;精神健康測試中,前者比後者的分數也高出31%。

因此,如果老人身體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麵發揮餘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麵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不過,工作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要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以學為樂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張大爺退休後選擇到老年大學學習電腦。按他的話說,學電腦是為了跟上社會,不至於早早“落伍”,能讓視野更開闊,自己也會更加自信。

老人退休後,並未離開社會。為了跟上時代,繼續學習是很多求知型老人的選擇。老人退休後應繼續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國家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一方麵,學習能促進大腦的使用,使大腦越用越靈活,延緩智力的衰退;一方麵,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就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跟上時代。最重要的是,學習新東西能幫老人加強人際交往,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也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