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建設之路上的新起點
重點話題
作者:呂正韜 薑波
國家話語權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係統工程,2014年中國的對外傳播可以說是這項係統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時間段。這一年,中國的對外傳播進入了理念更先進、方法更科學、推動更有力、成效更紮實的一個新起點、新階段。更加深入傳播中國價值觀念,啟動實施“感知中國”等係列對外傳播工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專門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湧現出了以新華社發布、人民日報客戶端和澎湃新聞等為代表的重要新媒體項目,邁開了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媒體平台的新步伐。總的來說,這一年的對外傳播有四個方麵的內容最為值得關注。
一、國家領導人直接走在話語權建設第一序列
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具有天然的媒體聚攏功能,都是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和最重要的議程設置者。國家領導人發出的言論和展示的形象,既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理念和價值觀,也能反映其作為個體的性格和魅力。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媒體前向來以冷峻和堅韌示人,向世界傳遞了英國在戰爭中的不屈不撓和一往無前;蘇聯前領導人赫魯曉夫則因在聯合國大會上脫下鞋子並用鞋子敲擊桌子,而使國際公眾感到蘇聯作為大國的蠻橫霸道。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領導人對國家形象和話語權的影響效應更加顯著。
今年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密集出訪,掀起了一陣頗具魅力的中國外交旋風,與以往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這些出訪不止於外交事務層麵,而是領導人主動發聲,借助各種交流、會談、演講等場合宣傳介紹中國道路的曆史淵源和現實基礎、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張和理念等,站在第一線直接傳播和塑造中國形象。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創新點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外訪中,都不僅僅與國家領袖交流,而是同步加強了與當地普通民眾的交流互動,積極開展公共外交。
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個出訪國,幾乎都要在當地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表達觀點,這是以往所沒有的。據不完全統計,習總書記今年在出訪國發表的署名文章有13篇之多。李克強總理也在多家西方重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介紹中國的方方麵麵。這些文章大多以講故事或親身經曆為主,文字輕鬆活潑,親切感人,能夠很好地打動讀者。如習總書記在比利時《晚報》上發表文章的開頭就講起了故事,“有位比利時人,從2004年起,一直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有位中國人,1990年來到比利時,用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習總書記在訪問蒙古時講到“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博大胸懷與“和合”精神,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二、傳播有中國標簽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
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了“構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的重要思想。這可以理解為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點、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敘事框架和敘事議程,就是要在根本上建立屬於自己的、能夠影響世界的話語體係,而不是總跟著西方的議程在別人的框架內繞來繞去。
西方話語長期處於製造概念、範疇和表述的強勢地位,並以學術、文藝、科學的麵孔向世界傳播,形成獨步天下的態勢。在學術領域,諸如“民主和平論”“文明的衝突”“新自由主義”等概念廣泛滲透進各國學術研究中,使人們久用而不自覺,甚至以為是應然之物。在藝術科學領域,西方製造的奧斯卡獎、諾貝爾獎等概念化的項目,更被認為是能夠判定全世界藝術、科學的最高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人們以西方的標準和審美來認識和理解事物。在政治傳播領域,西方更是製造了諸如“中國威脅論”“預防性戰爭”“人道主義幹預”等眾多名詞和概念,對一個國家或事件進行先驗式的價值判定,影響世界公眾認知。如果跟著西方這些概念和框架走,那麼,中國無論再怎麼強調傳播力量和傳播策略也都隻能是孫悟空在如來佛手心裏跳舞,因為概念和框架的他者化已經決定了敘事邊界。
在上個世紀早期,中國提出了“三個世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概念,這都是中國獨立話語體係的典型代表,贏得了世界廣泛認同。十八大以來,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夢”“一帶一路”外交戰略、以新型義利觀為指導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戰略理念等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並特別加強了對這些新提法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再次讓世界感知到了充滿中國特點、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話語內涵。今年以來,中國以多種途徑和維度向世界闡釋中國夢的背景和內涵,向世界明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通過這些對外宣傳,更好地向世界宣示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理念、目標和貢獻,有力地回擊了西方一些媒體將中國夢曲解為所謂“霸權夢”“雪恥夢”的錯誤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