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講述的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真實故事:那是1987年的平安夜,當時他在美國學習資管碩士,有一門要求他們四個人一組去企業參與實際編寫係統的課。因為組裏的另外三個美國人對係統開發都不太懂,所以當組長的他隻好獨自挑起這副擔子,基本是獨自幹完了所有的事情。交上去方案後,商家和老師對他們編寫的(其實是他自己)係統都很欣賞。

過了一天,他滿懷信心地去看成績,結果隻是一個B,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那三個美國人拿的卻是A。他氣憤難耐,於是跑去質問老師原因:“為什麼別人是A隻給我自己B?”

“因為你的組員都說你對這個小組沒做出貢獻!”老師回答。

“你應該知道,老師,那個係統幾乎是我自己幹出來的,對不對?”

“不錯,可是他們都這樣認為你,隻好……”

“要說貢獻,你是否知道每次我叫Bryan來開會,他不願意參加嗎?”

“知道,他說那是因為每次開會你都不聽他的意見,所以他覺得再開會沒什麼必要了!”

“那麼Jeff每次寫的程序都不能用,都是我幫他改寫,這不是貢獻嗎?”

“沒錯!可是這樣使他覺得你尊重他,所以才不喜歡參加組裏的活動,他覺得這都是你的責任!”

“那麼,不說他們兩個,說說Mimi,她幾乎什麼也沒幹,隻會在晚上幫我們叫Pizza,可是她也能拿A?”

“那是因為Bryan跟Jeff覺得,是她的挽救使小組免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應該得A!”

“尊敬的老師!你不會是歧視我的種族吧?”

“傻孩子,怎麼會這樣想呢?你會打籃球嗎?”

“這籃球有什麼關係?”

“你應該知道,作為學生,對於競爭都是熟悉的。從小到大,小考、大考,一直到高考,能夠平安考進大學的,應該都算是競爭中的佼佼者。然而很不幸,高考比較像打棒球,不像打籃球。”

假如你是一個選手,球飛來時,你隻有自己去接,別的隊員如果過來幫你,非但沒有用,還會影響到你正常的接球。高考就像這樣的一次個人表演,無論那些關心你的人多麼希望能幫到你,最後進考場的隻能是你自己,未來隻能靠自己奮鬥得來。可是一旦走入社會,像那種個人表演是不多見的。不論你是身處什麼職位,你都必須學會跟別人合作才會獲得成功。就像打籃球時,每一次得分都來自球員之間的良好配合。如邁克爾·喬丹,他們不僅有精湛的球技,還因為他們懂得配合的重要和集體精神。

時間轉眼就過了十年,每當想起十年前的那個上午,他覺得老師那天對他講的那番話是最好的聖誕禮物,甚至比碩士學位還重要。是那個上午使他明白了,雖然狹隘地抱著“你贏就是我輸”甚至“隻取不予”的生活態度有時會得到一些甜頭,但是最後倒黴的隻能是自己。無論你想做什麼事,即使是想單純的體驗工作的快感,都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如今,他每天工作時都得到上級的提攜,還有同事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