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武術的起源發展與傳人(3 / 3)

班侯授徒有:傅山、全佑等。全佑滿族人,習楊式小架太極拳。全佑傳其子鑒泉,從漢姓吳,創吳式太極拳。班侯在家鄉傳張信義、陳秀峰、李萬成等,均享有盛名。

健侯,名鑒,號鏡湖。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43年),卒於民國6年(1917年)。他的拳術剛柔並濟,出神人化,刀、劍、杆各種器械無不精通,且善發彈。露禪逝世後,他在京授拳。寬厚仁慈、秉性溫和,從不恃拳傲物,有極高的武德。他在繼承父親“小架子”的基礎上,考慮到從學人的身體條件,著眼健身第一,在露禪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擴大,既保持了技擊特點,更適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楊式太極拳史上又進了一步。

健侯有三個兒子:長子兆熊,字少侯,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班侯、健侯逝世後,楊式太極拳使他們兄弟三人傳承,少侯生性剛烈,大有其伯父的遺風。若論拳術成就,世所推崇澄甫了。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他幼年受其父健侯的教誨,青年時代更是勤奮鑽研,寒暑苦練,洞察妙悟,功夫日深。他的拳術外柔內剛,引人發人,功夫獨到。他的拳勢“先求大開大展,後則緊湊嚴密”。以他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終將太極拳這一傳統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成為一代宗師。人民國後曾長期任國術館長、先後到武漢、南京、杭州、上海、廣州等地設場授徒。譽滿全球。今天楊式太極拳流行世界各地,與楊澄甫先生胸襟廣闊,悉心授徒是分不開的。

楊澄甫繼承祖上嫡傳,又總結了自身經驗,把祖父創造的“小架”和父親修改的“中架”,根據後人的需要,改成一百單八式的“大架子”。他集楊氏三代之經驗,將楊式太極拳逐步定型,寫成了《太極拳體用全書》,於民國23年(1934年)刊行於世,這是太極拳發展史上的典範,是對人類體育運動做出的一大貢獻。正是由於楊氏祖孫三代的努力,使太極拳這一傳統拳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廣泛的流傳。今天的88式,48式,以及簡化24式,都是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整理創編出來的。楊澄甫於民國26年(1937年)逝世,終年54歲。

楊澄甫四子:振銘、振基、振鐸、振國,和外甥趙斌、婿傅鍾文均隨澄甫學拳,成為當代有名的拳師。

楊振銘(1919—1985),字守中,久居香港授拳,著有《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

楊振基,生於1922年,自幼隨父親學拳,受到嚴格訓練。解放後參加工作,仍練拳不懈,60年代初,到河北省體工隊專事太極拳教練,曾到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邯鄲等地教拳。

楊振鐸生於1926年,幼年在杭州隨父習拳,後又從學其兄,練就一身真功夫。現在山西黨校工作。任全國武術協會教練委員及山西省楊式太極拳協會會長、法國巴黎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曾教拳赴法、美、新加坡等國傳藝。

楊振國,生於1928年,少年喪父,隨兄長學習而繼承家傳,他一直同二哥振基在天津、邯鄲教拳,不計名利,默默耕耘。

趙斌,生於1906年,其生母為楊兆元之女。他自幼久居外祖父家中,對楊式太極拳耳濡目染,早有根基。解放後任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早上四時起床。1985年任西安永年楊式太極拳學會,會長。

傅鍾文,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3年),九歲跟楊澄甫學拳,經多年錘煉與精心磨勵,終於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精義奧旨,比較完整地繼承了楊式太極拳藝的真諦。

鍾文自青年時代起就一反拳家“秘不外傳”之陳習,利用業餘時間義務教授太極拳,從不自私保守。他於1944年10月1日在上海自籌資金創立“永年太極拳社”。傾其全部業餘時間,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為振興太極拳運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便這一寶貢的民族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運動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他撰寫的《太極刀》一書,早在1959年出版,《楊式太極拳》也於1963年出版,80年再版。現已有日、美、英、法、德等譯本。尤其他晚年,將楊式太極拳傳播到了亞、非、拉、美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楊式太極拳的弘揚做出了突出貢獻。

傅宗元,鍾文之弟。早年和鍾文跟隨楊澄甫老師輾轉南北,設場授拳,頗有名氣。在上海拳社主持拳務工作,為人純樸憨厚,擅長推手。後來,傅宗元回老家後,又在廣府授徒,為楊式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百多年來,楊式太極拳這項強身祛病的體育運動,從永年推向全國、發展到海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五、戳腳拳源流與分布

戳腳,係北方拳種。據傳太平軍戰將趙益燦隱居河北饒陽時,將此拳傳留當地。戳腳是在八趟金剛架、八趟金剛捶、以及“玉環步”等技法的基礎上逐漸豐富、完善起來的拳種。因以腿見長,被後人譽為“北腿之傑”。

戳腳,全名“九番禦步鴛鴦勾掛連環懸空戳腳”。此拳分文、武趟子。其套路變化是由八個基本勢子演變而成。“九番”是指文、武趟子各有九路;“禦步”是戳腳一典型腳法;“勾掛連環”意指各招各勢或攻或防,環環相扣,連接不斷。戳腳多取虛步站立,動則手腳齊發,發力腳多懸起,故有“懸空”之稱,而出擊時,左右互換,成雙配偶而別名“鴛鴦腳”。後人以“武趟子”為腿功,以翻子拳為主體熔為一爐又形成了“戳腳翻子”。

分布:主要流傳在我國北方河北、津京、東北等地,南方亦有習練者。

拳理:

1.腳論:腳為身之基,腳穩則身穩。腳前進,身隨之;腳後退,身亦隨;腳裏進,身斜之;腳外進,身伏之;腳踢時,手領之。手為先鋒,腳為帥;拳打六路,腳踢八方。拳譜雲:“足踢敵人莫容情,全憑手領門路清;手不虛發不空回,飛腳點於肋,百發百勝”。腳踢七分,手打三分,腳之疾更當疾於手之疾。

2.腿法論:戳腳強調腿法練習,練好腿法,出勢則疾。基本腿法有飄、跛、蹶、撩、圈、抹、跺、戳、提、點、抖、踹等。

3.拳法論:與敵交手遲則負,速則勝。戳腳除以腿見長外,其手法也別具一格,有“開石雷”、“似箭手”、“雲魔手”等。

4.眼論:目視敵方眼要毒,觀其五官能察動靜、識變化,出奇製勝。

5.演拳論:拳諺有:“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又有“手打三分,腳踢七分”之說。戳腳不僅僅重於腿,它十分強調手腳並用。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主宰於腰,賓輔肩胯。出手由脊發,出腳從臀輸,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

6.六合論:戳腳六合分內外。外六合為: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內六合為:神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筋合,筋與血合。內外六合彼此相關。

7.勁法論:戳腳勁法概括起來有五種,即綿、軟、埂、脆、滑。綿勁者,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軟勁者,不逞強,不硬架,不著人時舒鬆自由,著人時,力從內發,有推牆倒壁之勢。硬勁者,硬功直進,包括硬磕、硬撞、硬托、硬回等方法。脆者為聚,將勁全貫於手腕,手臂與身體放鬆。滑勁者,溜滑之勁,隨機應變,妙如轉環,使敵方無從進攻。

特點:

拳腳並重,腿法突出。武趟子多上盤腿法,架式較大,動作舒展,硬攻直進,以剛為主。文趟子多下盤腿法,架式小巧,靈活叛變,逼進靠打,柔和寓剛。

功法:

1.八靠:是一種雙人徒手練習。以身體八個部位相互靠擊,以此增強身體抗擊抗震能力和隨時利用身體打擊對方的技能。八靠為:臂靠、腿靠、肩靠、胸靠、背靠、肋部靠、臀部靠、腳背靠。

2.踢樁、靠樁:踢樁是在靠樁基礎上,用踢、蹬、鏟、挑等多種腿法對樁練習,以增強腿部力量。

3.腿法練習:將連環腿、剪腿、鴛鴦腿、蹉腳、踩蓮、外撞腿等腿法進行反複練習。

§§第二章 中國武術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