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鼓勵人人成才。我國古代將有品德、有能力的人稱為賢者,現代將德才兼備者稱為人才,不同時代給予人才不同的內涵。墨子思想中的賢士能人,既可以是“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賢士,也可以是善射善駕之能人;既可以存在於國之富貴人之中,亦可以存在於農與工肆人之中。當代企業應當從墨子的尚賢思想中汲取智慧,樹立廣義人才觀,不僅研究高端科技的少數精英是人才,在平凡崗位創造突出業績的工人也是人才,要營造人人成才的氛圍,不斷提高員工素質,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是要科學選拔人才。墨子的尚賢思想要求企業選拔人才時,不分遠近、親疏、學曆、城鄉之別,做到知人善任,對於賢能之士,要做到各盡其才。美國管理學家杜魯克就曾告誡管理者:“一位經營者如果僅能見人之短,而不能見人之才,刻意挑其短而非著眼於展其才,則這樣的經營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這也與墨子的尚賢思想有相通之處。墨子還主張在實踐中選拔人才。墨子認為,在實踐中選拔,不單要對被選拔者察“其言”,還要觀“其行”;要考查“其得義”,還要考核“其思慮”,這樣才能全麵衡量出一個人是否真是賢者。現代企業建立了完善的人才選拔使用、監督考核製度,“唯才是舉”、“任人唯賢”日益成為企業挑選人才的首要標準。而在選才上,“實踐本位”的意識已經成為企業挑選“千裏馬”的主導思想。在監督考核方麵,企業通過建立識才與用才的評估標準和評估體係,來認識和評價人才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工作能力和工作實績,努力做到獎優罰劣和優勝劣汰,實現企業人才使用的良性競爭。
三是注重用好人才。墨子認為,有了人才之後還要注重用好人才。怎樣才能用好人才呢?在這個問題上,墨子提出了“使能”思想。所謂“使能”,就是不僅要依據能力慎重地使用賢良之士,而且要重用人才,給予利益和權力,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即所謂“高與之爵,重與之祿,任與之事,斷與之令”。高爵、重祿、職權被墨子稱為“為治三本”,他認為,賢能之士乃“國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必須“富之、貴之、敬之、譽之”。要使賢能之士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作用,則必須使他們富裕、顯貴,必須尊敬他們、稱譽他們。隻有這樣,才能吸引眾多的人才。“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夫豈為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由此可見,即便是賢能之士,若不能賦予其相當的權力地位,不給予其富裕顯貴,不給予其尊敬,也是不能成事的,也就是說,不能發揮其在國家管理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
四是要尊重激勵賢才。墨子認為,如果賢才爵位不高,民眾就不尊敬;俸祿不厚,民眾就不信服,也就難以成就事業。墨子通過對“利”的落實,來達到激發人的動力,實現尚賢主張,這與現代人才激勵理論是相符的。就激勵機製而言,利益驅動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物質激勵仍是激勵的主要形式。在員工的激勵結構中,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也是必要的手段。企業員工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十分渴望工作的成果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肯定,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並對企業有所貢獻。不僅如此,由於對自我價值的高度重視,員工同樣格外注重他人、組織及社會的評價,並強烈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因此,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本身就是對他們更好的激勵。
在企業內部,企業根據發展戰略和價值觀念以及員工的個人現實背景、興趣和意願進行綜合分析,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勵人才脫穎而出的機製,幫助員工根據企業的需要製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步驟、方法、要承擔的具體工作責任和可能遇到的困難等,明確並協助員工找到適合他們的職業走向,加以培訓學習,繼而激發員工的工作興趣與熱情,使其在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潛能與積極性,從而使員工能夠在為企業做出貢獻的同時取得收獲,使企業和員工共同成長。在打造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使能者上,庸者下。同時,墨子尚賢思想中強調的一點是人無完人,在用人上不可求全責備,知人善任,用其所長,避其所短。隻有企業善於發現人才,用好人才,使人盡其才,方能使企業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