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企業文化落地中國企業(1 / 2)

企業文化伴隨著改革開放傳入中國,對中國企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進入21世紀後,企業文化建設也將繼續推進,但是問題和發展並存,很多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暴露出種種問題。中國多數企業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導致了企業文化有名無實,無法真正在中國企業落地生根,從而極大地限製了中國企業的發展。隻有正視和克服各種問題,走中國化企業文化建設的道路,才能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在中國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發源於美日、風靡全球的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創新和飛躍。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引入中國。30多年來,中國企業界和學術界對企業文化廣泛關注和重視,形成了一輪“企業文化熱”。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真正的企業化經營才20年,而現代企業運作則是最近10年才逐步形成的。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浪潮是伴隨著企業現代化的進程逐步推進的。

企業文化在國外的興起與發展

企業文化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企業管理理論,它的產生是管理思想演進過程的重大突破,對之後的企業管理產生了深遠影響。21世紀是“文化管理”的時代,也是“文化製勝”的時代。企業文化的產生是企業管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綜合前人各種管理思想和學說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運營過程的不斷研究和反複實踐而提出的。簡單來說,在企業管理中對人的不斷重視以及對企業管理實踐的比較研究,催生了企業文化理論。

首先,注重人以及人際關係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企業文化理論產生的理論基礎。自從1769年第一家現代企業在英國誕生以來,企業管理的發展首先是以“人治”為中心,即經營者靠個人的直覺和經驗進行決策和管理。從泰勒從事的科學管理運動開始,企業管理進入到一個“科學管理”的時代,通過嚴格科學的製度體係實現高效率的管理。但是,科學管理的“經濟人”假設僅僅把企業員工當做一個被管製、被約束的對象,忽視了人的真情實感、自主性以及尊嚴等,因此科學管理受到管理實踐越來越多的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開始流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從“霍桑實驗”對員工“社會人”角色的發現到後來的Y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等,都重視把人的需求、發展欲望和價值實現放在第一位,改變了單純依靠嚴格的製度進行強製管理的方法,重視對員工心理行為模式的深入研究,通過尊重和培養員工的自主性實現企業自主管理。因此,傳統的權力紐帶和資本紐帶作用遞減,而文化紐帶日益發揮導向和凝聚作用,圍繞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的發展要求提出了“文化人”的概念。一個企業不能僅僅把員工看成“經濟人”和“社會人”,更應該把員工看成“文化人”。企業文化理論就是圍繞“文化人”的概念展開的,把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顯示了出來。

其次,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跡是企業文化理論提出的契機。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在戰爭結束後麵臨發展的重重困境,但是僅僅過了十幾年,日本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跨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中。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更是在工業技術的很多領域中取得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經濟的興起,使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美國一些管理學家和企業家開始對日本企業管理進行認真觀察。1979年,美國出版了哈佛大學沃格爾教授的《日本第一——美國要吸取的教訓》一書。作者分析了日本企業管理中如何把本國的傳統精神與西方的管理技術成功地結合起來,強調應把對人的管理放在首位,把企業文化當做中心課題來研究,從而為企業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81年,美國出版了威廉·大內的《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一書,提出“傳統和氣氛構成一個公司的文化”,“Z型文化有一套特殊的價值觀,比如長期雇用、信任、親密的人際關係等,其中尤以Z型文化對員工的影響最為重要”。其實,日本企業充分認識到發展經濟不僅需要足夠的物質技術,更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他們一方麵從西方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嚴格的管理控製手段,另一方麵從中國儒家文化中吸取營養,並結合日本固有的民族文化特點,形成了以“忠”、“誠”為核心的價值觀體係。這種企業文化模式,使日本企業具有較強的對外適應力和對內凝聚力,從而使日本經濟迅速騰飛,這就進一步促進了企業文化學的產生。

最後,美國管理學界對自身管理思想的反思和總結直接促成了企業文化理論的誕生。日本企業的成功讓美國管理學界開始反思自己的理論,他們發現美國以往隻重視物質、重視規章製度、重視定量分析,以理性化、程序化為特征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美國著名作家兼投資銀行家邁克爾·托馬斯認為,美國管理學院的專家重理輕文,缺少文科方麵的豐富知識,缺乏曆史感或從文學藝術角度看問題的能力。美國企業界認識到,沒有強大的企業文化,再高明的經營戰略也無法成功,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美國經濟增長落後於日本的原因不在於科學技術、物力和財力等,而在於美國的管理忽視了對人和文化的重視。因此,美國在研究了日本經濟的成功之道後,迅速把目光轉向對本國企業文化的研究。標誌著企業文化學誕生的是1981~1982年美國管理學界出現的幾部重要著作:《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追求卓越——美國傑出公司成功的秘訣》、《日本企業的管理藝術》、《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這四本著作通常被人們稱為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的“新潮四重奏”。1984年,美國又出版了著名管理顧問米勒的著作《美國企業精神》,該書提出了企業文化的八大原則,即目標原則、共識原則、卓越原則、一體原則、績效原則、實證原則、親密原則和正直原則。米勒的著作進一步豐富了企業文化的具體內涵。1985年以後,美國的企業文化研究開始走向深入,這一年美國出版了謝恩的《公司文化導論》一書,在理論上對企業文化的含義、形成、功能及演變機製做了係統、深入的探討。至此,企業文化學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美國學界的反思和總結,推動了企業管理思想的革命,進而引發了一場全球範圍內的企業文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