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約戰】(3 / 3)

戚繼光百科名片

戚繼光塑像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其父戚景通任漕運官員(今山東省微山縣魯橋鎮)戚繼光亦出生於此地。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卒諡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萬曆十五年1588年),山東登州人。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傑出的

戚繼光戎裝

軍事家、華夏傑出誌士,民族英雄。其祖為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1381)戰死於雲南,授世襲明威將軍。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1562年戚繼光受命入閩剿倭,先後蕩平寧德城外的橫嶼、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橫嶼,平海衛、仙遊等戰役的勝利,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為掃除東南倭患作出很大貢獻。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創立步、騎、車、輜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往廣東,後罷歸登州,不久病卒。戚繼光以扞衛邊疆為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傳世。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

出生背景

戚繼光出生於明朝中葉嘉靖年間,當時東南沿海的倭患十分嚴重,北部也經常受到蒙古的侵擾。但是在當時,朝廷比較重視北虜(蒙古),認為蒙古騎兵比東南倭寇的威脅更大。

戚繼光東南抗倭

槍射擊,慣於設伏偷襲,常用川字或一字長蛇陣。由於當時明朝軍隊腐敗,明軍開始時常吃敗仗。

蒙古

元朝滅亡後,居於漠北的蒙古族分為三部,自東向西分別為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殺外,還經常掠奪明朝邊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後五次率兵親征,大敗韃靼、瓦剌,保障了邊境的安寧。後瓦剌征服韃靼,勢力迅速擴張,常常南下侵擾。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首領也先大舉內犯,在土木堡(現在河北懷來縣)俘獲英宗,明朝幾至覆亡。也先及後被部下殺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狀態。成化、弘治年間,達延汗逐漸強盛,一度統一全蒙古。達延汗死後,蒙古又分裂成數十個獨立的領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為大,多次舉兵內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為出名。

家世

戚繼光祖籍河南衛輝府(今河南衛輝市),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遷居安徽定遠,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各地。明朝建立後,戚祥戰死於雲南平元朝之戰,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為明威將軍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

戚繼光畫像

[1]

通,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後,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江南漕運把總,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誕生於山東微山西北的小鎮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繼承祖上的光輝,並發揚光大。

戚繼光無可厚非的是民族英雄,但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誰又能想到居然是個怕老婆的“耙耳朵”呢。據說我們的英雄對其老婆王氏是懼怕到了極點:傳戚夫人不能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戚將軍為了養兒子瞞著夫人納了三個妾,結果讓戚夫人知道了,拿刀差點謀殺了親夫,多虧戚將軍心眼活泛,又是哭又是下跪才平息了事。

戚夫人也是將門虎女,女中豪傑,好像姓王,也是一舞刀弄槍的主,夫妻倆平常的業餘活動就是比劃比劃,好像戚繼光勝少負多,戚將軍雖然讓倭寇聞之色變,但人有兩麵,他的妻管嚴在軍中是比較有名的。戚家軍抗倭初期,戚夫人曾經組織老弱婦孺守過新河城,打退了倭寇的進攻。

戚繼光官職世襲,不過初期還是很窮滴,據說戚夫人買了一條魚,做了全家吃魚頭和魚尾,把魚身子留給戚繼光。另外還曾賣了自己的首飾,讓戚繼光跑關係請客吃飯。這樣的老婆還是不錯滴。

任何人都不是沒有汙點的,戚繼光也一樣,他雖是英雄但是並不清廉,在當時的官僚環境下生存沒有背景是很難生存的,戚繼光也行賄,早年便與張居正關係密切(當時的張居正官職還不大,英雄的眼光就是毒),也正是因為如此,再戚繼光的老上司胡宗憲倒台後他依然不倒,為以後的抗倭事業奠定了基礎。

教育

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於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受家庭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成了良好的品質,樹立了高遠的誌向,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