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雪豹》中周衛國的團隊精神(1 / 2)

論《雪豹》中周衛國的團隊精神

藝術廣角

作者:王中慧 李紹泉

摘 要:《雪豹》中周衛國的團隊精神源自其生命的曆程,表現為“團隊使命感”“團隊利益高於領導個人榮辱得失”“珍愛隊員生命,與隊員禍福與共,以智慧引領隊員”“重業務素質輕資曆出身”等,雖有著深深的曆史烙印,但對於今天心儀於實現中國夢的觀眾而言,依舊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雪豹》 周衛國 團隊精神

根據《特戰先驅》改編而成的電視劇《雪豹》深深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成為家喻戶曉、雅俗共賞、百看不厭的優秀劇作。它呈現給觀眾的,有中國曆史上第一支執行特戰任務隊伍的風采,有周衛國這位由富家子弟曆經磨難成長為八路軍優秀指揮官的傳奇故事,有陳怡、蕭雅、範小雨三位優秀女性與周衛國的情感波瀾,有周衛國與竹下俊這兩位中日軍官之間的情仇交織,有國民黨軍隊、共產黨軍隊、愛國學生、土匪隊伍和老百姓對侵華日寇的同仇敵愾……但筆者印象最深、思索最多的卻是周衛國身上表現出來的團隊意識與團隊精神。

“崇高的團隊使命感、至高無上的團隊責任意識”是周衛國團隊意識與團隊精神的製高點,也是其根本出發點。周衛國加入虎頭山八路軍,被任命為排長,帶領剛剛組建的新兵排訓練時,進山掃蕩的鬼子殺了裏壟村許多鄉親們,搶走了村裏好多姑娘,村裏的獵戶柱子跑來向八路軍求救。周衛國問“鬼子有多少人”時,柱子說:“我來的時候,他們剛剛出村子,我們村的水生哥帶著幾個獵人去大石口拖延他們,這時候估計已經打上了。”周衛國聽後當即做出了“去打鬼子”的決定。連長許光榮認為,“隻有一個排的新兵,又是訓練沒帶多少彈藥,要調大部隊來再說”。“等你調了大部隊來,老百姓死光了!”周衛國不服從指揮,依舊帶領部隊前行,許光榮拔槍向空中射擊,命令周衛國“站住”,嚴肅強調:“這裏是共產黨八路軍的部隊,我絕不允許你在這兒無組織無紀律!”並要自己的警衛員卸掉周衛國的槍。周衛國被逼無奈,讓屬下綁了許光榮和“警衛員”,帶領部隊去營救裏壟村的鄉親們。戰鬥勝利後,許光榮連長以“周衛國公然違抗命令聚眾嘩變”向參謀長李勇當麵彙報,希望組織嚴肅處理。在張楚與陳怡各抒己見後,李勇參謀長問大家:“我們共產黨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共產黨的軍隊又是幹什麼的?我們共產黨人都曾經宣誓:以解放全人類的勞苦大眾為己任。裏壟村的村民是什麼?他們就是勞苦大眾的一部分!周衛國又做了什麼?他救了老百姓!不錯,我們是有傷亡,但我們的傷亡值!因為老百姓得救了!”這段話恰恰是從團隊責任與使命的高度對周衛國的“嚴重違紀行為”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彰顯了周衛國及李勇在團隊意識與團隊精神方麵已經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正是因為有如此的高度,這二人才能成為後來虎頭山根據地的優秀指揮官。團隊的責任與使命是團隊生存、發展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是團隊精神的靈魂所在。丟棄了團隊的責任與使命,也就失去了團隊賴以生存的根基。時刻牢記責任,堅定履行使命是打造優秀團隊的必要條件。

“集體利益至上,領導等個人榮辱得失次之”是周衛國團隊意識與團隊精神的聚合點。周衛國在中央軍校學業的最後階段——諸兵種聯合演習中,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巧妙地盜取了西軍的布防圖,並借助布防圖確定了西軍指揮部的位置,而此時,周衛國所在的東軍已成潰敗之勢,即使上交布防圖,也已無法挽回敗局,周衛國認為隻有抓住戰機,端掉西軍指揮部,才能扭轉敗局。在不違反“不準捕獲、不準喬裝潛入、不準破壞農作物及建築物、不準雇傭農夫”等演習規定的前提下,身為副隊長的周衛國提出了“襲擊西軍指揮部”的主張,但隊長孫鑫璞以“我們的任務不是進攻,而是在這兒潛伏,掩護大部隊總攻”為由,堅決拒絕。情急之下,周衛國與自己的堅定支持者綁了孫鑫璞,帶領隊員們機智穿插,端掉了包括德國軍事總顧問漢斯·馮·拉特將軍等高層指揮員在內的西軍指揮部。當馮·拉特將軍指出:“對於長官的訓示,你理所應當表示接受和服從”時,周衛國回答:“是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一味盲從長官的意誌”,並進一步陳述:“任何作戰計劃從根本上說是不完善的,因為戰場的情況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事先根本就不可能預先設想到所有變數,《孫子兵法》上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是這個道理。我認為軍人就必須服從命令,但在戰場是要有很大的靈活性,要充滿想象力。”“在戰場是要有很大的靈活性,要充滿想象力”的實質,就是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最大限度地實現團隊的目標,維護團隊的集體利益。正因如此,決定演習勝敗的關鍵時刻,周衛國綁了孫鑫璞;正因如此,演習結束後,周衛國立刻找到隊長孫鑫璞當麵道歉;正因如此,在虎頭山根據地,當張仁傑對周衛國進行不得人心的隔離審查時,周衛國不但自己沒有反抗,而且製止了徐虎、楊大力等得力部下欲采取的暴力抗爭行為,甘願忍辱負重,盡管這種暴力抗爭有著百分之百的勝算和幾乎為零的政治風險;尤為可貴的是,周衛國的父親周繼先老先生因為張仁傑的緣故被日寇捕獲,日寇施詭計在報紙上刊登了張仁傑和日寇指揮官的合影——製造張仁傑叛變投敵的假象後,虎頭山的大多數人都說張仁傑是叛徒,周衛國依舊沒有因個人恩怨落井下石,而是強調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能冤枉張仁傑。由此可見,團隊利益與個人榮辱得失在周衛國心目中位置的高低。這或許與周繼先老先生“個人榮辱得失比諸國家利益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諄諄教誨不無關係。團隊核心人物能否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榮辱得失之上,直接製約著優秀團隊的打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