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火爐 -- 蘇丹(1 / 2)

概況

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該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國家的名字源於阿拉伯語,字麵意思為“黑(人)的土地”,首都為喀土穆。

蘇丹全境氣候差異很大,自北向南依次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雨林氣候過渡。尼羅河穀縱貫中部,而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彙合處一帶的土質最肥沃。

蘇丹盛產阿拉伯樹膠,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蘇丹因此也被譽為“樹膠王國”。

曆史悠久

蘇丹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前1000年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亞人在蘇丹建立了庫施王國。到了公元6世紀,這片土地開始進入到基督教時期。13世紀時期又被阿拉伯人征服。16世紀,蘇丹被並入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英國於19世紀70年代開始向蘇丹擴張。1881年,蘇丹宗教領袖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領導群眾開展反英鬥爭,於1885年建立了馬赫迪王國。1899年,蘇丹成為英國和埃及的共管國。1956年1月1日,蘇丹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2011年1月,蘇丹南方舉行獨立公投,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獨立建國。

首都喀土穆

喀土穆是蘇丹的首都,有“大象的鼻子”之意。由於青尼羅河、白尼羅河在喀土穆交彙向北流去,頗似大象鼻子,喀土穆也因此而得名。喀土穆曆史悠久,最初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1956年蘇丹獨立後被定為首都。整個喀土穆由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圖曼三大城鎮組成,三鎮之間有橋相連接。

三鎮之一的恩圖曼也叫烏姆杜爾曼,是蘇丹的一座曆史名城,處於白尼羅河左岸同青尼羅河彙合處。這裏原來隻是一個小村寨,在 1885年成為馬赫迪國都城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現在,該城是蘇丹的經濟、貿易和交通中心。恩圖曼市內有幾個具有濃鬱阿拉伯風情的大市場,在這裏,你可以看到許多體現蘇丹民族藝術特色的民間工藝品。除此之外,馬赫迪陵墓、阿卜杜拉·哈裏發紀念館及清真寺、國家民族劇場、議會大廈和古蘭經大學也坐落在這座美麗的城市中。

名副其實的火爐

蘇丹首都喀土穆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火爐,這裏氣候炎熱幹燥,年平均氣溫為28.7℃,最高氣溫達47.2℃。每年3月到11月,白天一出門,滾燙的熱浪就撲麵而來,宛如步入桑拿房。四五月份是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肆虐的季節,每到這兩個月,喀土穆市內經常是狂風大作、風沙漫天,大風常常昏天黑地地一刮數天。不過,到了七八月份的雨季,偶爾人們會迎來一場傾盆大雨,大雨過後,沒有下水道的喀土穆整個就成了水鄉澤國,城市裏到處都是積水。進入冬季,酷熱已經蕩然無存,這時的喀土穆空氣清新,能見度高。夜晚,你可以站在某個高處仰望夜空,那裏的星星月亮清晰可見,仿佛近在咫尺。

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

博爾戈爾山雖然隻有100多米高,但奇就奇在它是一座處在沙漠中的孤山,山旁還有一個形狀奇特、異常陡峭的山峰。其實,早在公元前15世紀,一度征服了努比亞的埃及人就給這座山取名“純山”,並將其視為南部邊界的地標。在努比亞人的心目中,博爾戈爾山是一座聖山,庫施王國的北部都城和祭祀中心納巴特就建在山下。在孤峰的頂上,至今還保存著庫施法老塔哈卡(前690-前664年在位)時期的一座建築遺跡。在遺址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大量金字塔陵墓、神廟、住宅區和王宮等建築。從古代起,博爾戈爾山就和宗教傳統與當地的民俗緊密相連,其中最大的神殿群至今仍是當地人祭祀神明的重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