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個虔誠求道、悉聽教誨,一個求知若渴,一個言聽計從,在有限的相處日子裏,成吉思汗與丘處機不知不覺的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傳道結束後,丘處機請辭返程東行。成吉思汗對他依依不舍,表現出了強烈的眷戀之情,先是以給丘處機過生日為理由,接著又以“神仙將去,當與何物,朕將思之。更少待幾日”為借口,拖延了好些時日才肯放行。
臨行時,成吉思汗“賜牛馬等物”,被丘處機婉言謝絕。為了表達對丘處機的深厚感情和高度關切,成吉思汗幹脆下令免除丘處機門人一切差發,並賜聖旨:“道與諸處官員每……所據大小差發賦稅,都休教著者。據邱神仙底應係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賦稅者,其外詐推出家,隱占差發的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斷案主者。……照使所據,邱神仙應係出家門人,精嚴住持院子底人,並免差發稅賦,準此!”(《成吉思皇帝聖旨》)為了沿途照顧、保護丘處機,成吉思汗還派遣阿裏鮮、以蒙古帶、喝刺八海“護師東還”。
丘處機離開後,成吉思汗想起他對自己的言傳身教,想起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依然念念不忘,又發了三道聖旨,表示了對老朋友的想念。其一,1223年11月18日:“神仙自春及夏,道途非易。所得食物驛騎,好否?到宣德等處,有司在意館穀否?招喻在下人戶,得來否?朕常念神仙,神仙無忘朕。”(《長春真人西遊記》)其二,1224年2月25日:“神仙至漢地以清淨道化人,每日與朕誦經祝壽,甚好。教神仙好田地內愛住處住。道與阿裏鮮:神仙壽高,善為護持。神仙無忘朕舊言。”(《長春真人西遊記》)其三,1224年6月15日:“自神仙去,朕未嚐一日忘神仙。神仙無忘朕。朕所有之地,愛願處即住。門人恒為朕誦經祝壽則嘉。”(《長春真人西遊記》)
在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內,成吉思汗竟連續發布三道詔書給丘處機,每道都是暢敘兩人友誼,又口口聲聲稱他為“神仙”,並且關懷備至,每次都有“神仙無忘朕”的懇求,可見兩人己經心心相印。為了體現對老朋友的器重和照顧,1227年5月5日,成吉思汗再次傳旨丘處機:“改北宮仙島,為萬安宮。天長觀,改為長春宮。”(《成吉思皇帝聖旨》)並任命丘處機掌管全國的道教事務,進一步提升了丘處機在全國的地位和威望。同一年7月,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相繼病逝,但他們之間建立偉大友誼的故事卻永久的被曆代傳為“佳話”。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人們的腦海裏向來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但他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抱負,為了尋求修身治國之術,不惜放下皇帝高貴的身價,懷著對丘處機萬分仰慕之情,低三下四向他請教,推心置腹的與他交友,甚至為他下達過6道聖旨,無不展現了成吉思汗尊師重教、禮賢下士、真愛友情、溫柔可親的另一麵。這麼說來,如果再用毛澤東的那句“隻識彎弓射大雕”,來簡單的概括和評價成吉思汗,似乎有些不太恰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