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曹操為何在需要人才時殺了呂布?(2 / 2)

楊鬆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大貪官。楊鬆是張魯手下的一個謀士,為主公張魯出謀劃策之事名不見經傳,但是為人極貪賄賂的事跡卻臭名昭著。這一點,劉備的謀士諸葛亮知道,曹操的謀士賈詡也知道。劉備在攻取西川劉璋時,劉璋求助於張魯,張魯派屈身帳下的馬超去助戰。張飛和馬超打的熱火朝天,難分勝負。劉備“見馬超英勇,甚愛之”,便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獻計,利用楊鬆對錢財的貪婪,離間了張魯與馬超的關係,使馬超被迫投到劉備帳下。第二年,失去了馬超這員大將後的張魯,在曹操的強勢進攻下節節敗退,張魯隻好啟用了馬超的部將龐德。龐德武藝高強,深受曹操的賞識,曹操想讓龐德歸降。賈詡獻計,利用楊鬆對錢財的貪婪,離間了張魯與龐德的關係,使龐德中計被曹操收服。隨後楊鬆給曹操寫了密書,自己作為內應,幫助曹操平定張魯。中計後的張魯親自出戰,被楊鬆關在城外,張魯被曹操活捉後封為鎮南將軍,其他的將領都有封賞,隻有楊鬆被曹操下令“斬之於市曹示眾”。正是由於楊鬆喜愛金銀、貪婪成性,使張魯失去了兩員一等一的大將,正是楊鬆見利忘義、買主求榮,使張魯輕易丟失領地被俘。楊鬆的愛財、賣主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曹操的西征掃清了很多障礙,對曹操的統一大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曹操從內心裏對這種為了黃白之物而貪婪成性、毫無原則、賣主求榮的無恥小人,是不會原諒的,索性殺之而後快。

長期的為官和多年的征戰,使曹操在功成名就、成就霸業的同時,也為曹操在辨別是非、洞悉善惡的能力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曹操在任人唯賢的用人機製方麵研究的很透徹,落實的很到位,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人能重用什麼人不能重用,他自己心裏有杆秤。盡管“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曹操對他的忠心表示認可,仍然奉為座上賓;即使關羽“降漢不降曹”,曹操對他的義氣表示讚同,照舊“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厚愛他。黃奎和馬騰密謀反,黃奎的妻弟苗澤為能得到黃奎的侍妾李春香,竟向曹操告密,使曹操得以談笑間就撲滅了這次叛亂。事後,曹操卻不僅沒有獎賞苗澤,反而說苗澤“為了一婦人害了自己姐夫一家”,是“不義之人”,竟把苗澤殺了。曹操的疑心很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曹操對待別人的一貫原則,即使是跟隨自己多年的同脈兄弟、患難之交,曹操對他們也是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性和敏銳的警惕性,更何況像呂布、許攸、楊鬆這類賣主求榮、叛國投敵的小人了,有能力的留在身邊不放心,放出去對自己是禍害;沒有能力的留著沒什麼用處,還得小心提防著,還是全殺掉的好,同時也給自己身邊那些心懷叵測的小人提個醒,殺一儆百,豈不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