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為什麼如意?為什麼不如意?當然都會有其因果關係。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古代聖賢把命放在心性的結構及其展開上來認識,教導人們把目光凝聚在心性的修為上,而不是成天去盤算命運的吉凶。故古聖賢說“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我的人生道路,前大段可以說是非常地不如意,好在自己對這個不如意從來不放在心上。自打上山下鄉開始,我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上。不論是儒家的、道家的,還是佛家的,學起來總是津津有味。用本光法師指導我的話來說:“要一切處建立學處,一切處堅持學處,一切處都是道場。”由於有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不論順逆吉凶,我都將其當成道場,當作修養心性的地帶。這當然有極大的好處,首先是自己的心性沒有太多的陰暗麵,另外,對古聖賢的典籍自感有不少會心之處。
我在1969年初當知青,1975年初進監獄,直到1982年底才從監獄出來。次年接父親的班,在成都一家商店先當搬運工,後當營業員。由於長期和本光法師、賈題韜老師學習,筆下也有一點基礎,1988年賈老推薦我參加了《四川省宗教誌·佛教篇》的編撰。我用兩年的時間,與朋友們一起完成了任務。因為對四川省佛教的曆史大體了然於胸,於是著手編輯了《巴蜀禪燈錄》一書,此書一出版,立即受到各界的好評,自己也從此走上了筆耕之路。
說來慚愧,自1991年開始,我陸續出版了《四季禪》、《生活中的大圓滿法》(這兩本書當時即被台灣購版發行)、《心靈鎖鑰》、《棒喝截流》(這兩本書2008年由南方日報出版社以《心的世界》為名再版)、《明月藏鷺》、《雲門宗史話》、《趙州禪師語錄·壁觀》等多部有關佛教禪宗的著作,但稿費可憐,還不夠送書的。雖有弊,卻也有利。1999年,廣東雲門寺佛源老和尚到成都,為成都文殊院圓寂的寬霖老和尚舉火,我前去親近時,佛源老和尚說:“我知道你,看過你搞的《巴蜀禪燈錄》、《棒喝截流》和《明月藏鷺》,歡迎你到雲門寺來,在雲門寺佛學院講禪宗。”在佛源老和尚的關照下,我於2000年開始,前往廣東,成了雲門寺的常客,此舉開闊了我的眼界,在成都多年的困頓似乎一掃而空。
我於2004年在成都創辦龍江書院,2008年開始在廣州講課,其間擬建南華書院,但因不能注冊,今年方正式注冊成立了“粵海書院”。近十年間,在成都、廣州兩地陸續開講孔孟老莊禪係列經典,並在2008年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信心銘》、《雲門宗史話》、《心的世界》和《禪說莊子》(一、二、三、四)七冊。我所出版的書,都是一版告罄,如今在網上也難購到。
去年初,東方出版社的總編許劍秋先生到廣州,欲與我簽訂出版的戰略合作協議,承諾把我所講、所著的書全部出版。我雖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惶恐,我一介草民,沒有令人矚目的社會頭銜,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嗎?故當時不敢應承。後來許總編又兩次到廣州,並聽我講《通書》、《道德經》,雖然隻聽了一些片段,但許總編的真誠打動了我,並給予我信心。去年底,終於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了字,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我的所有作品(之前已與南方日報出版社簽的四本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