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視角下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途徑探析(1 / 2)

經濟視角下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途徑探析

宏觀經濟

作者:顧岩

摘要:在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於各地區自然資源的不同和地方政府的調控政策不同,造成了無法有效保護自然環境資源,形成了與經濟發展的對立矛盾。而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是保持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本文試就該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0-01

針對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的矛盾問題,我們的國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結合我國自身情況,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理念,充分調動市場經濟體製下宏觀調控的能動作用,保證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自然生態環境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離開這一前提和基礎來發展經濟,無異於飲鴆止渴、緣木求魚。

1.生態環境是構成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生態環境資源是構成地區生產力的重要部分,生產力是人們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組成。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為了人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與自然界的。”而作為構成生產力重要組成部分的勞動對象,既可以直接來自自然界,也可以間接來自自然界。經濟活動中不能離開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與開發。

2.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證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

(1)自然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格局

自然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格局。這方麵主要表現有:長三角地區:城市集群間互補合作。長三角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集吸引外資、對外投資、金融、貿易、物流、等多項功能為一體,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外向型經濟綜合體。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基本經驗表現在:地方政府聯合推進形成協調機製、促進經濟合作範圍和培養共享市場、構建各自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既有區別又有聯合。華北地區:內向競爭合作。東北地區:淺度競爭合作。華中地區:淺度互補型合作。華中地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能源基地和製造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物資和產品集散交換中心和交通樞紐;西部地區:由國家通過宏觀調控,進行製度導向合作。西部地區三農問題嚴重,基礎設施落後;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是整體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經濟方式粗放,市場化程度低。

(2)生態環境影響到地區產業布局和生產效率

生態環境提供了發展地區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氣候條件直接影響農、林、牧、副、漁各行業的發展比例和重點;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影響交通運輸業;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直接影響工業投資的重點。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方向。

(3)生態環境的好壞影響到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和諧發展觀要求我們既要重視事物內在的平衡,也要重視事物之間的平衡關係。對於可再生資源來說,隻要適度開發利用,及時補償,在限度內使用,則可再生資源使用的邊際成本為零,人類可以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