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及時與便捷(1 / 3)

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獲得信息,傳播信息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沒有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你無法想像如何生活。而表達並傳遞信息、新聞的文字形式便是消息或通訊。沒有消息、通訊這樣的特別文體,那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也就失去生命。生活在現代,現代的生活就逼著你學會寫消息和通訊,讓世界及時準確地展現在大家眼前。

寫作導引

我們每天在報紙和網絡上接受的信息,其中相當大的數量來自消息和通訊。

消息和通訊同屬於新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準確地、及時地、便捷地傳播信息。

消息,是以簡明的文字,在“第一時間”裏報道在“第一現場”所發生的新聞事實。一些重要新聞的傳播,都是首選消息這種體裁。

消息,篇幅可長可短,可以短到一句話,如電視或網頁上的滾動新聞、報紙上的簡訊,也可以長到幾百字、一千來字。

消息寫作,在采訪掌握新聞事實的前提之下,要注意材料的提煉、概括,把握住要點,運用簡練、準確的語言,將事件敘述得具體、清楚。

消息寫作相當靈活,內容要看需要而定。短的消息可以隻寫中心事實的最新情況,不必交代背景。較長的消息,就要求完整地報道事實的基本情況;要提供典型材料,但不必加以描述。背景交代務求簡明,如果不言自明,也可以省略。不發議論,依靠事實本身來說明問題(解釋因果、意義等)。

《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讚》,很能體現上麵所說的這些特點,它的中心事件突出,材料典型:下跪贖罪;背景交代清楚,未作渲染;事件的意義,是通過新聞人物自己的話和別人的評價表現出來的。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結構,就是按材料的重要程度挨次往下寫,將最為重要的放在最前麵,較次的、再次的,一點點順下來。仍以《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讚》為例,我們不妨從最後一段開始刪削,我們可以看出,在任何一段停下來,所剩下來的部分仍然是完整的,直到最後僅剩下開頭的導語。

有時人們不能滿足於消息提供的簡明的報道,希望了解得更為仔細、具體,於是就由通訊來滿足讀者的要求。

將通訊和消息作個比較,就可以看出兩者不同之處:消息是傳遞簡明的信息,讓人感知;而通訊是把信息寫成一個新聞故事,讓人身同感受,有進一步的理解。

通訊重要的特點是故事性。這就要求:第一,注意揭示事件的發展過程,把故事寫得生動具體。以報道1945年日本投降這個新聞事實為例,最短的消息“日本投降了”,隻有五個字。而通訊《落日》從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前人們彙聚到密蘇裏號寫起,描述了會場布置狀況、簽字儀式的過程,一直寫到儀式結束,將各方麵人物的活動和精神狀態都表現出來了。第二,要注意“再現”形象。材料在通訊之中,要再現或還原為各種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情景形象,而不能用簡略的敘述一帶而過。第三,注意寫人。不管通訊的內容是什麼,都要把聚焦點放在表現人上,因為一切事情都是人的行為構成的。通訊中的人物,有的雖然是一閃而過,由於著力表現人物的個性,留給讀者的印象可能仍然是深刻的。比如《落日》中寫重光葵簽字的情景,寫了一些細節——“除手套,執投降書看了約一分鍾,才從衣袋裏取出一支自來水筆,在兩份投降書上分別簽了字”來表現。這樣,一個法西斯軍人和政客老奸巨猾、不甘心失敗、強作鎮靜、麵臨失敗不得不屈服的心態,一下子透露出來了。第四,可以采取多種表現手法(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來寫。

題目一:駐足曆史遺跡,傾聽曆史回聲

本題要求寫一篇詠史的詩歌或散文。題目的要求很明確,就是要你結合自己周圍的曆史資源,把自己麵對這些曆史資源時的獨特的遐想和感悟表達出來。

在我們的周圍,確實有著許許多多豐富的曆史資源。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中山陵“天下為公”的豪放,秦淮河“槳聲燈影”的婉約自不必說,鎮江的北固山上,留下了辛棄疾“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豪邁詩句;揚州的瘦西湖畔,薑白石吟出了“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無奈;蘇州的虎丘劍池,更流傳著“幹將”、“莫邪”的神奇傳說……

麵對這些曆史遺跡,我們會有怎樣的感慨呢?羅丹曾經說過,在我們的身邊,並不缺少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這裏套用他的話來說,我們有沒有發現一些值得思考、遐想、感悟的東西呢?

深秋,站在姑蘇城外天平山下,萬張鮮紅的楓葉掩映下的範仲淹祠堂前、高義園牌坊旁,相信你會油然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不朽名句,你會對範仲淹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寵辱偕忘,把酒臨風的憂國憂民且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格外景仰。那麼,就把這份感悟,這份體會真真切切地表達出來。

表達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你可以由眼前的景和物,自然聯想到曆史上範仲淹心係百姓,心憂天下的品行,從而寫出一篇詠史的美文;你也可以調動自己的積累和對範仲淹斯人斯事的崇敬,追憶範公的曆史功績,表達對範公不盡的思念之情;甚至可以借謳歌範公“先憂後樂”的思想來鞭撻當今社會上一些人的貪圖享樂,玩物喪誌。

同樣一段曆史,一處遺跡,當你駐足在前,俯身傾聽的時候,你的思緒一定會是多元的,發散的,這時,你應該冷靜下來,細細整理,把自己最有感觸和感悟的梳理一下,然後訴諸語言,表達出來。這時候,你的文章就有了一種思想的厚重感,有了一種深度,表現力也就增強了。

親愛的同學,你的周圍有這樣的曆史資源嗎?當你駐足這些曆史遺跡,傾聽曆史回聲的時候,會有些怎樣的遐想和感悟呢?趕快拿起筆來,把你的遐想和感悟表達出來吧!

下麵提供一篇隨堂作文作參考:

金陵餘韻

是一片高大得隱天蔽日的城牆。

還是一條冗長未盡的羊腸小道。

或是一條蜿蜒流淌幾個世紀也未曾停下的河流。

這些都是拚圖缺失了的成分與碎片。

背後是一座被時光衝刷得愈發垂老蒼勁的城市。

從古代起。牢不可破。

牆角的縫隙。撒下的星零的細碎的光。婆娑的被風搖曳著的樹影。卡在石頭和泥土之間的墨綠暗黑的青苔和野草。那一大塊濕漉漉的牆壁和泛著濕漉漉的苔蘚味道的霧樣回憶,和從城市立起來的那天起不曾中斷過的曆史畫麵。

一幅幅。就這樣掠過去。不曾遺漏。

——是誰也不能夠遺忘的喜、怒、哀、傷。

過往煙雲中那麼多零碎的事情:孫權經過拚殺最終在這裏建起吳國,三國總是彌漫著濃稠的硝煙,直到幾千年後也不曾淡薄;還有盛世繁榮的明太祖統治的大明朝,即便少不了明爭和暗鬥,仍然成為不可一世的光輝往事;再經過幾百年間興衰叵測的曆史輪回,最終指引著孫中山來到這裏建立起“中華民國”。還有它作為六朝古都難以避免的血腥、安樂、戰爭和太平。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應天……南京,就這樣在古老的年代傳承中,在這片土地上,永遠地,深深地紮下根去。

頭頂是藍得深不可測的天空,收容了幾千年來所發生過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每一次槍聲,每一場殊死的搏鬥,每一聲痛苦的呻吟,輾轉在城市的上空,凝華成為不可散去的濃重煙雲,成為誰也不敢、不想去挖掘的屬於這座城市的巨大傷口,在滑過了那麼多歲月後,結出了生硬的血痂。緊接著的是汩汩流淌的新鮮血液,是橫貫在巨龍體內氣管中不可拔除的阻塞,每一次呼吸,每一聲怒吼,都浸透看這種氣味——來自,並且隻來自南京。

誰知道這些法國梧桐已經生長了多少個朝夕;誰注意過那些低矮的平房幾時建起又何時坍塌;誰發現在那裏如何又平添了一座高挺的大廈。這些屬於時代腳步不斷前進所出現的移步換景的景色,隨著時光在地平線下淡去,也逐時隱退……

這是一座城市。

沒有細節。

隻有那些無法被淡忘的染上血色的曆史,才足以蒙上那一層神秘卻帶有酸澀痛楚的麵紗。

硝煙啊,戰火啊,無數次點亮了金陵黑幕般深邃的夜空;

明爭啊,暗鬥啊,持續了幾千年後最終被寧靜和平取代;

古木啊,城牆啊,閱盡了人間滄桑,依然傲然挺立在城市中,麵向曙光;

還有那一絲彌漫的煙塵,風沙,灰土,礫石。周轉著盤旋著,彙成一條指向未來的巨大標識,站立在時光的十字路口,永遠而又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傷疤。

題目二:個性思考,獨到見解

誠如題目所言,曆史是不能說“假如”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曆史事件作個性化的思考。南宋詩人謝枋得在其《文章軌範》中說,“凡學文,初要放膽,終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由此,他主張初學寫作者要寫“放膽文”。這裏的“放膽”,就是要鼓勵自己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然,這種個性化的思考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胡思亂想,它必須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經過對史料較為細致的研究和分析。

那麼,怎樣才能透過繁雜的曆史資料和前人的論述,提出自己不同於前人而又十分獨到的見解呢?我想,最主要的是,我們在研究一段史料時,或在讀一本前人的論著時,不但要看它的結論是什麼,而且要檢查它立論的依據是什麼。德國著名曆史學家蘭克曾經說過:“人們在使用他的著作之前,必須先問問,他的材料是不是原始的;如果是抄來的,那就要問是用什麼方式抄的,收集這些材料時用的是什麼調查方法。”經過這樣的追問和思考,你的見解一定會是比較新穎和獨到的。

在經過認真閱讀,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後,要寫好讀史劄記,還必須注意緊扣曆史事件(不拘泥於題目所述的那些曆史事件),因為這是你的立論所依,分析所據。文章開頭一般要引述曆史事件的有關內容,作必要的交代,行文要緊扣曆史事件進行闡發,還要注意與現實的聯係。聯係現實既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來印證讀史所得的觀點,也是以讀史所得的觀點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題目三:小組漫談,相互啟發

這是一個小組交流式的作文題。題目的重點是“選擇有報道價值的”。這裏,首先有一個洞察力的問題。要在周圍諸事中選擇出有報道價值的事來,你必須要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能迅速找準突破口進行及時的采訪,並完成消息或通訊的寫作。

消息或通訊都屬新聞文體。陸定一在《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說,“新聞的本源是真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在後。”這句話點明了新聞的特點。

當然,“新聞的本源是真實”並不是說隻要是真實的,什麼都要記錄下來,所謂“有聞必錄”。在報道周圍發生的事實的時候,要對事實加以選擇,選擇人們普遍關心的、新鮮的、重要的事實。

下麵提供一篇學生作文作參考:

奮力拚搏 精彩紛呈

我校高一年級排球比賽圓滿結束

本報訊 5月11日下午,曆時5天的高一年級排球比賽落下了帷幕。冠軍、亞軍、季軍分別花落高一(6)班、高一(1)班、高一(12)班。

此次比賽以班級為單位舉行,共有高一年級15支參賽隊伍。首輪經過抽簽,有一個班級輪空可以直接進入第二輪。剩餘隊伍則與抽到的隊伍進行淘汰賽。淘汰賽賽製為三局兩勝,先勝15球取得當局比賽勝利。5月8日,14進7比賽全部結束。加上首輪輪空的14班,8強誕生。5月9日,比賽更加激烈,經過4場激烈的角逐,12班、1班、10班、6班脫穎而出。

5月10日,進入半決賽,12班對陣6班,10班對陣1班,精彩紛呈,6班最終以15∶13、 15∶14、 15∶10戰勝12班,1班以15∶14、 15∶13、 15∶14險勝10班,進入總決賽。

5月11日,6班依靠頑強的鬥誌以15∶14、 15∶10、 15∶11戰勝了1班,獲得此次比賽的冠軍。12班也以15∶12、 15∶9、 15∶11戰勝10班,獲得季軍。

本次排球比賽,進一步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增進了班級之間的友誼。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生命的瞬間

逆境中的心靈選擇那是生命的瞬間。

點評欄

曆史的長河流淌著無數的生命瞬間,臥薪嚐膽的勾踐、自刎烏江的項羽、風波亭上的嶽飛……生命的瞬間會照亮曆史長河。

從曆史切入,引出對中國古代史曾經產生重大影響的三個重要人物。

當西施到達吳國的時候,勾踐也回到了越國,麵對著敗國被侮的深仇,他沒有選擇逃避,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在那一刻選擇了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的雄願。正是這心靈的選擇成就了生命瞬間的變化,幾年後他滅了吳國,使曾經讓他受侮的吳宮變成了沼澤。勾踐的選擇是明智的,是催人奮進的,成功也成了必然。而在囚車上的夫差,神情黯然,眼光呆滯木然地望著故國,沒有怨恨,更沒有閃爍靈動的仇火,而隻有深深的疲憊。他選擇了放棄,選擇了退出競爭,失敗並被淘汰也是必然。

簡析勾踐與夫差選擇的差異和結果。

“力拔山兮氣蓋世!”垓下的軍營中,項羽沒有忘記他曾經的破釜沉舟,沒有忘記他的滎陽大捷,沒有忘記他是亡秦的霸王。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也香銷劍鋒,那一刻西楚霸王選擇的是“我要贏”,隨後仗劍指揮二十八騎,突圍垓下,來到烏江岸邊,岸邊正有船隻等著他,他完全可以馬上將追兵拋得遠遠的。但,在那一刻,他停了下來,狂瀾奔騰的烏江浪濤引出了他的疲憊,使他成就了萬世的傳說:“有何麵目見江東父老!”英雄的絕唱!也許要是有垓下的霸氣和膽略,曆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但項羽選擇了疲憊,選擇了拋棄所有煩惱,所以他丟掉了曆史上更高的地位。

假設同一個人不同的選擇及其結果,體現作者的觀點。

風波亭上,嶽飛心中悲憤至極,他多想一腳踹開侍衛,隻要他一聲令下,幾十萬大軍就可直取臨安,但他沒有,他想起了母親的刺字,“精忠報國”凝聚了他多少的期望和抱負!仰天長嘯,轟然倒下,心中仍是直搗黃龍。嶽飛選擇了無奈,選擇了曆史的宿命,選擇了精忠報國,使他的生命的瞬間發出耀眼的光芒,那是一種淒美,更是一種壯麗。

展示英雄被害前的心理活動,襯出人物的悲劇。

每個人都會遇到心靈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選擇東山再起,還是徹底放棄;選擇奮進,還是選擇氣餒,生命的瞬間都會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讓心靈的天平永遠傾向執著奮鬥,讓生命的瞬間永遠呈現美麗與壯觀。

點出自己對史實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總評” 本文從曆史史實入手,選擇了三個對中國曆史曾經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人物——勾踐、項羽、嶽飛進行評說,展現了作者極富見地的曆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很好地占有了材料,對三個曆史人物及其所經曆的曆史史實諳熟於心,運用自如,同時又緊扣自己的觀點,做到了觀點和材料的高度統一。分析起來精辟到位,深入淺出,體現了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辨能力。結尾的簡短議論,是水到渠成,十分具有震撼力。

由此可見,在撰寫讀史(書)劄記時,充分搜集和占有資料,確保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顯得多麼重要。

荊軻的悲劇

公元前224年某月某日,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道路。數日後,秦王大殿上演繹了千古流傳的一幕:荊軻刺秦王。

點評欄

點出史實。

此事的結局令後世的許多人心有不甘,他們常常說,如果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又該如何如何。如他們所想,荊軻擲出的匕首刺中了秦王,秦王當場斃命,荊軻全身而退,完成了一個英雄神話,秦國從此一蹶不振,以後一切的曆史,都將因此而改變。

然而這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首先,荊軻的死是必然的。因為他的刺秦行動不管成功與否,都會使他成為秦國的公敵,人人得而誅之。而秦的強大,不可能因為秦王的死而即刻改變。自秦孝公時商鞅變法,曆經六代帝王辛苦經營,正所謂厚積薄發,即使沒有始皇,也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這隻是時間問題。

分析有失偏頗。

更何況刺秦這個行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燕太子丹好不容易從趙國跑回來,不好好操練士卒,以待強秦,卻想著走歪門邪道,指望能靠刺殺秦王來保全自己。試問荊軻有幾許能耐,能擋得住秦國的良弓勁弩,隻好徒作曆史的犧牲品。

荊軻刺秦王的失敗不是荊軻的失敗,而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失敗。自公元前770年起至荊軻時代,已經過了五百多年的戰亂,諸侯割據一方,兼有遊俠四處遊蕩,以維護“正義”,然而這種混亂的局麵已經為天下人所厭惡,天下一統就成了民心所向。韓非子曾指出:“遊俠以武亂政。”故而荊軻之類雖為英雄,卻終被淘汰,以換得天下的太平。

把荊軻刺秦的舉動歸結為“個人英雄主義”不盡合理。

荊軻與秦王的戰鬥,是英雄與梟雄的戰鬥。英雄不過是一種精神,所以隻能作為曆史的點綴,而梟雄更看重一些實際的東西,胸懷大誌,且懂得舍棄,所以才能駕馭曆史。

隻有梟雄才能成就曆史,而英雄,隻能成就悲劇——荊軻的悲劇。

結論更是顯得較為武斷。難道英雄不能成就曆史嗎?

“總評” 文章由荊軻刺秦的曆史傳說得出自己論述的觀點——“隻有梟雄才能成就曆史,而英雄,隻能成就悲劇”,這個觀點有失偏頗。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觀點,整篇文章的分析論證過於偏激,顯得相當武斷,盡管作者擁有了較多的材料,對材料的分析也較為全麵。

所以說觀點的正確是第一位的,隻有在這個前提下,分析論證才會合理。否則就會使自己的分析論述過於絕對化,從而失去了客觀公正。

二、點評嚐試

在曆史中歎息的臣

幽幽餘香

我就這樣,坐在他身旁,聽他歎息。

點評欄

歎息那一個多世紀前被硝煙模糊得麵目全非的戰役中,20年的慘淡經營灰飛煙滅;歎息那被鐵蹄踐踏得破碎的事實中無助的妥協與後退;歎息他百年歸老後,仍止不住的唾罵,洗不淨的千古惡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