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說:“歌聲在空中感到無限,圖畫在地上感到無限。詩呢?無論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因為詩的語句含有能走動的意義與能飛翔的音樂。”法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可以說,我們的生活是充滿著詩的生活,我們青年學生的時代更是詩的時代。因為我們擁有青春,青春是充滿著歌聲和圖畫的,青春是和詩連在一起的,或者可以說,青春就是詩,詩就是青春。那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青春,吟誦詩歌。

寫作導引

青春是美麗的,青春是多彩的,青春是多情的,青春屬於我們青年學生。青年學生熱情奔放,富於幻想,喜歡朗誦詩、鑒賞詩,品味獨特的意境,感受真摯的情感;也喜歡學習寫詩,用詩來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展示豐富的想像力。可以說——

高中生活是詩的生活

同學們一定會說,高中生活如此艱苦,哪來詩意?高中三年的生活,既是快樂的,又是艱苦的。快樂中有艱苦,艱苦中又有快樂,是人生最寶貴、最難忘的時光,於是就會有“詩”。有些同學可以將“詩”抒發出來,有些同學可將“詩”藏在心中。總之,高中三年的生活是“詩”一樣的生活,寫出來和未寫出來的,都是詩。

2002年全國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是:請在閱讀一段材料後,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成都商報》2002年7月19日,以《滿分作文 先睹為快》為題,在第1版發表了滿分作文一篇,是一首詩:《選擇》。兩天後才得知,這首詩的作者是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毛敏同學。她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從未寫過一首詩”,在考試時,“刹那間,有了一個特別的想法”,於是就寫出下麵這首詩:

選 擇

如果我是一片雲,

我會放棄高高在上,

我選擇化作一滴滴小雨飄落人間。

你要問我為什麼,

請看看那些鬱鬱蔥蔥的生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支河流,

我會放棄奔流到海,

我選擇化為甘泉流入麥田。

你要問我為什麼,

請聽聽農民伯伯喜悅的笑聲,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株靈芝,

我會放棄長命百歲,

我選擇化為一滴滴藥湯灌入人口中。

你要問我為什麼,

請看看那位康複病人的笑臉,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塊礦石,

我會放棄平靜安逸,

我選擇熔入爐中化為滾燙的鋼水。

你要問我為什麼,

請看看那一座座的高樓大廈,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隻白鴿,

我會放棄自由嬉戲,

我選擇永不停息地把橄欖枝銜到

戰爭的國度。

你要問我為什麼,

請看看那些飽受戰爭痛苦的兒童

正在快樂地玩耍,

那,就是我的答案。

人生,是一道永遠做不完的選擇題,

向前?向後?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方向,瞧瞧你心靈中

的真、善、美吧,

那,就是你的答案。

這首詩,生動地告訴我們:高中的生活是詩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靈感激發,就會將藏在心中的詩抒發出來。我們也從中懂得一個道理:情感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和原動力,創作詩歌,必須——

詩歌是激情的產物,別林斯基說過:“感情,是詩歌天性的最主要動力之一。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那麼,如何激活我們的詩情呢?

第一條途徑是從社會尋找詩情。我們應當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深入體會時代的精神。隻有和時代脈搏同跳、和時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課文“吟誦青春”板塊所選的詩歌就是不同時代青年情感的盡情抒發,體現了特定時代青年強烈的責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憂患感,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體現了時代精神。

第二條途徑是從人生尋找詩情。我們平凡的生活中,粗粗看去,似乎波瀾不驚,了無詩意。然而隻要你熱愛生活,努力追求生活的美,你便會發現生活中充滿詩情和詩意:嬰兒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僂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嚀,老師諄諄的教誨,惜別時默默的揮手,相聚時無語的凝視……這些生活中富有意義或趣味的形象,這些生活中平常然而真誠的感情,通過提煉、升華並描繪出來,表達出來,便成為詩中的意象,成為詩歌的情感。

第三條途徑是從自然這一本“打開的大書”中尋找詩情。大自然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有形有相,以其感覺的詩意的光輝向著整個的人類微笑。草木山水,日月星雲,飛鳥鳴蟲,都可以觸發起同學們的詩情。

生活中到處有詩,就看你的眼睛有沒有發現,你的心靈有沒有感悟。有了詩情,也在鑒賞詩歌中受到熏陶,積累了詩的知識,然而真正寫起詩來,還得具備點——

寫詩的必要能力與技巧

寫詩,首先要選好抒發感情的載體——意象。所謂“意象”,通俗地說就是附著了詩人情感和思想的景物或形象,換句話說,就是詩中的那些景物和形象已經打上了詩人的情感思想烙印,讀者往往通過詩中的意象,來理解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如《沁園春·長沙》上片,一組意象讓我們體會到詩人熱愛大好河山的情懷,讓我們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問誰來主宰蒼茫大地。《相信未來》一詩中,詩人用“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等眾多意象暗示著自己的生存環境:物質匱乏,思想壓抑。《讓我們一起奔騰吧》這首朦朧詩,更是借助一組組意象來揭示詩人的情感和理想。初學寫詩,可以選擇真正觸動過自己的景和物為主要題材,提煉概括為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

寫詩,還要學會恰當地運用想像和聯想。想像,是詩人外化內心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聯想,又是詩人拓展思維時空的基本方式。一首好詩中新穎獨特的立意,意味雋永的意象,可堪吟詠的佳句,都源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有了想像力,才能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有了聯想力,才能豐富形象和意境。如有一位同學寫的《露》,是一首詠物詩。作者借助想像和聯想,描繪出一個具有高潔情懷和追求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露”。這顆露珠在“草葉尖上”,在“花心裏”,可見“露”是平凡人的化身。她又甘願在平凡位置上默默無聞,“自生又自滅”,不自我炫耀,甘為“一滴純潔的甘露”。雖然“很少人注意”她,她卻“不抱怨”,仍然追求美好的理想,創造美好的未來。這首詩抓住露珠的特征,又借想像描繪形象,從而刻畫出鮮明生動的意象,抒發了高潔向上的情懷,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是想像中十分重要的一點。

寫詩,還要注意詩歌語言的精練,注意采用多樣的表現手法,如比興、誇張、擬人、象征、反複等。精練,就是用簡潔的話語表達豐富的內容。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增強感染力。如“當爐台上布滿了蜘蛛網”,這不像詩的語言,而“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就是詩的語言。

寫詩,還應當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注意分段、分行,做到大體整齊、押韻。詩歌創作,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分段分行,有規律地重複。初學寫詩,當然是寫新詩。新詩沒有固定的格式,每句字數不等,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但要求大體整齊。根據新詩的長短,可以分成若幹段,首尾要照應,詩句分行排列,每行詩句的音節大體整齊。段與行都可以有規律地運用反複疊唱的手法。在詩行中的一定位置上,詩行末尾的字要求押韻,並在全詩有規律地反複再現,這樣才能形成詩的鮮明節奏和韻律,顯示出詩歌的音樂美。

題目一:訴說喜樂與煩惱——給父母親的一封信

“寫作實踐”中的第一題,要求同學們在學習楊子的《十八歲和其他》以後,能夠反過來,給自己的父母寫封信,把父母當做自己的人生知己,向他們訴說自己的喜樂與煩惱。這實際上是與父母的一次平等的對話交流。

同學們雖然剛進高中,但在對待學習成績、交友、上網、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麵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與父母的認識和態度往往存在明顯的差異。與父母進行對話交流,首先要有兩點思考。一是對自己有比較清醒的客觀認識,對有關問題有自己的思考。二是對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看法有所了解和理解,清楚父母與自己認識上的差別。同時,應當把父母當做知己,盡情地訴說。一般可以從三個方麵去訴說。一是通常寫法,表達對父母養育和培養之恩的感謝,對父母對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理解,並檢討自己原有的幼稚和失誤,希望父母能繼續關心教育自己。二是表達對父母關心自己愛護自己、對自己某些做法采取寬容或理解表示感謝,同時就與父母有分歧的某一具體問題(如學習成績、交友等),談自己的認識,談對父母認識的意見,希望父母能從當今青年特點出發,理解自己,相信自己。三是就曾發生過的某些問題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檢查自己的不足與幼稚之處,並對自己的發展作出預測,以求得父母對自己的理解,消除隔閡,真正關心和支持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做法,成為自己發展道路上的朋友。以上幾點,可以就一點來寫,也可以綜合起來寫。

寫作本文,還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語言、語氣,既要符合知己者之間的交流語言,也應該含有對父母的尊敬,不能說不適當的話。二是注意符合書信的格式:一要頂格寫好稱謂;二要另起一行空兩格寫好問候語;三要注意正文的條理;四要按格式寫好祝頌語;五要按格式寫上署名和時間。

題目二:以“長大”為題寫散文詩

第二道題是用傳統方式命的題,限製很嚴。

首先,以“長大”為題,所寫的內容要能反映一個過程,即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長大”是與小時候相比較而體現出來的。對待事情,處理事情,兒時的思考和對待方式往往是幼稚的,在別人看來可能是滑稽可笑的,長大到今天的我們回頭看看想想,也會有與別人同樣的感受。如果再讓我們處理當年的事情,我們將會以現代青年的思維方式來對待它。所以,文章要有過程的反映,要用對比來突出“長大”,來顯示青春的價值。

其次,題目中要求“選一幅你最喜歡的兒時照片,麵對照片”,引出往事。其實,這個要求既是限製,又是啟發,能幫助我們打開思路,構思全文。選出來的照片,一定是有故事的照片,一定是與日後長大有關聯的照片。當然,這道題目對於一部分同學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由於環境、條件的原因,有些同學在兒時並沒有留下許多照片,甚至有人除了小學、初中的畢業照片,沒有其他照片。這個難題解決起來並不難。因為照片有有形的照片,還有無形的照片。隻要是有意義的故事,這一張照片一定會清晰地鑲嵌在我們的腦海裏,一有觸發,便會曆曆在目。

我們有長大到今天的青春,我們還有許多孕育青春的昨天的故事,一定能寫好這一篇作文。

題目三:青春有約,誌存高遠

童話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用純真編織的;青春的詩篇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用純情寫成的。童話、青春的詩篇之所以有價值,那是在於它們很有可能照亮作者的一生。所以,我們要適時地記錄下青少年時期的思考、追求,從小就要在心中豎起畢生為之奮鬥的燈塔。食指在極其貧困的處境下,執著地寫下“相信未來”,這是在反常年代的難能可貴的正常思考。我們這一代人,在正常的年代更應當有正常的思維。你打算用什麼為紙,用什麼作筆,用什麼當色彩,在什麼地方寫下“相信未來”,寫下你的人生追求?

理想、夢想,是青年的特權,沒有理想、夢想,青春便黯然失色;詩歌、舞蹈,是青年的專利,沒有歌聲、舞姿,青春便不複存在。年輕的朋友們,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你的詩行,寫出你的追求,寫出你的青春。也許,文字是稚嫩的,但情感是真摯的,誌向是高遠的。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藍色的青春

青春是真誠的,青春是純潔的;青春是跳躍的,青春是陽光燦爛的。青春,還帶有一絲這個季節特有的朦朧傷感,連青春的我們也說不清它從何處來。於是,調製出一種青春的顏色——藍色。

藍色的青春,也許你感覺淡淡的,就像剛喝完茶。但這茶要靠青春的你用心去細細品味,品出一種純真的清氣,嫋嫋不絕地飄繞在你周圍;茶中自然還帶有一絲苦澀。當你向著陽光,感受這些時,你品出青春的滋味嗎?

點評欄

“藍色的青春”顯得非常新穎。

當我們漸漸長大,走進青春,就開始用稚嫩的眼光去觀察和感受這個藍色的季節,試圖悟出一些什麼,去詮釋我們青春的心靈。是的,年輕的我們是充滿詩意與幻想的,不經意間,我們找尋到青春的燦爛與灰暗,快樂與憂傷,從中感悟青春、生命、人生,領悟生活中的真諦。這就是我們的“青春感悟”,後麵蘊藏著屬於我們自己的青春財富。

青春的燦爛、快樂給人以美感,青春的灰暗與憂傷同樣也會給人美感——另類美感。這裏為藍色的青春作鋪墊。

我們開始發現自己,麵對自己,透視自己,欣賞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自己真實的心靈中徜徉、徘徊。同時,我們開始關注身邊,渴望友情。酸、甜、苦、辣,交友的滋味有點複雜,說不清道不明。因為我們還不懂“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還不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少之又少的,一旦尋到,是一輩子的財富,是一生中最美麗的回憶。於是,擁有許多朋友的我們迷茫了,隻能用筆訴說心中的困惑與感歎。

藍色的青春寫出了真實的青春。

異性卻難成好友。因為大人們總是用“早戀”蠻橫地把我們隔開。

青春的我們是叛逆的,我們隻能在紙上揮灑和宣泄心中的抵抗情緒。

我們知道自己頭腦清醒,怎會輕易跌入泥潭不能自拔?於是,在主題為青春的“藍調”中,有一個樂章就叫“青蘋果情結”。

交異性朋友不能等同於“早戀”,應該相信青年人是有理智的。

我們會用親曆過的經驗真誠地忠告在迷惑中彷徨的同齡人;我們會用筆填平“代溝”,告訴父母,我們一直感受著他們的關愛;我們能從學習的辛苦中體會到奮鬥的快樂;我們能用心中的筆記錄青春,寫下一篇篇略帶傷感的文章。

淡淡的清香從書頁中彌散開來,一顆顆真誠的心正和你訴說著青春的心情。望著藍瑩瑩的天,品味一下藍色的心情——藍調青春,真好!

用自己的經驗忠告同齡人;填平“代溝”,感受關愛;在辛苦中找快樂;寫下略帶傷感的文章:所有這一切,把青春染成了藍色。

“總評” 提到青春,人們大多歌而頌之,從正麵說出她的萬般好處來。本文一反常態,把一個現實生活中真實的青春擺在了我們的麵前:青春是真誠的,純潔的,跳躍的,陽光燦爛的,然而這個季節也有它獨具的朦朧傷感。正因為如此,作者為青春著上了藍色調,讓我們感受到了青春另一種色調的美麗。真情實感把藍調青春描繪得真好。

校園晨曲

江蘇 楊 文

當昆蟲還在為夜的寧靜而歌唱,

當星光還在為夜的神秘而忽閃,

當花草還深吮著甘露的蜜甜,

當大地正徜徉在夢的疆場,

校園裏卻奏起了美妙的樂章。

似輕輕按下琴鍵,

似緩緩撥動琴弦,

又像舞女悠閑的腳步點點,

詩人正在溪畔盤桓。

這是杯的敲打,盆的相撞,

這是池的拍擊,水的流淌;

君不聞

“丁冬——”“沙沙——”聲中,

傳來輕輕的一陣陣讀書聲響。

突然,“叮鈴鈴鈴——”驚醒空間,

似銀瓶乍破,鐵騎颯爽。

校園一下子睜開雙眼,

歡呼著丁丁冬冬的碰撞,

擁抱嘩嘩嘩嘩的流淌。

激昂的《運動員進行曲》奏響,

剛才的交響樂流向寬闊的操場。

莘莘學子,就這樣,

踏著美妙的旋律一天天成長,

踏著彩色的音符

走向祖國四麵八方。

點評欄

抓住夜的特征,運用擬人手法進行描寫,襯托出校園之早。

用一連串比喻,生動描繪了學生起身的聲音,突出了音樂美,想像豐富。

直接描寫,點明樂聲由來。

寫起身鈴響起後的校園晨景,感情熱烈,節奏歡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