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國,巴蜀大地。
李白的名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道盡了巴蜀大地十萬大山的險峻。
三巴地區的巴山,橫在蜀中和漢中之間,李白名句中的蜀道就是穿梭其間。
到了新世紀的今天,巴山都是山高林密少人煙。
巴山深處,老樹盤根,雲霧飄渺,鷹啼獸吼,蔓藤纏繞,有那麼一絲仙家福地味道。
在這有著一絲仙家福地味道的巴山深處,有一座就是普通人看道都會覺得特別的山峰。
這座山的山勢和走向,與其他的山的山勢和走向完全不同。
其他的山勢都是西北向東南的走向,首位尾相連層層疊疊,橫看成嶺側成峰。
而這座山卻自成一體,不與其他的山峰相連,南北走向,山體較其他的山嶺也要矮上一節,其上有四座小峰,一條小溪。
四座小峰圍成了一個圓,隻是在小溪流出的地方形成了一個豁口,使得那個圓不能完整。
整個山體上都是光禿禿的,到處都是裸露的岩石,隻是在岩石間生長著稀疏的小草和低矮的灌木,就是那條小溪也幾乎斷流。與周圍山嶺生機盎然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是傳承多年的老中醫,看到這座山上生長草木,一定會感慨萬千。這座山的四座小峰和小溪邊生長的稀疏小草和低矮的灌木,都是現在的外界難得一見的藥草,價比黃金。
如果是風水勘輿的行家來到這裏,開始時一定會激動莫名,而後滿是遺憾。
巴山蜿蜒數千裏,山嶺層疊,如巨龍俯臥。這座山就在巨龍的腹部,逆向而生,此乃龍之逆鱗。
更兼四山一水環繞成圓,此乃五行相生之地,可奪天地之造化,有逆轉陰陽之偉力,完全可以養出一條神龍。
但五行相生之地太過逆天,天地難容,凡土難載,神聖不允,常人無福承受。所以此山的水行成溪,流向山外,使得此五行缺一,雖然水行化溪是從此山流出,讓此山多少沾染了一點水行氣息,但卻再也不可能會有那逆天之勢。
由於五行之水一直在外流,也就不可能養的出神龍,受其拖累,巴山這條龍脈都一直是半死不活的吊著,死是死不了,但也翻不了天。
這也是巴蜀之間為什麼,從古至今也出個好幾個皇帝,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上得了台麵的原因。
龍脈孱弱,要依靠龍脈鎮壓和滋養氣運的皇帝,又怎麼可能成的了氣候。
此時在這代表著龍之逆鱗的山上,一個少年郎背著要比他的體型大了十幾倍的木柴,沿著水行化作的小溪,飛快的向被那四座代表了金木火土的小山峰環抱的一小塊平地走去,健步如飛。
在那塊小平地的中央,有一間木屋。木屋裏麵有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在木屋的正中央,有一架用圓木堆疊的高九尺,長六尺,寬三尺的木床,床上墊著一張草席,其上躺著一個老者,骨瘦如柴,眼見著已經是出氣多進氣少了,還在不停的念念有詞。
他就是那個背柴少年的師父,黃蛤蟆,道號大聖。
華夏古國起名,向來就有起賤名的傳統,人們都認為,起個賤名好養活,認為起個賤名,可以騙過鬼神閻羅。
黃蛤蟆天生奇醜,不止五官不正,還長了滿臉的癩子,要不是他家十幾代的單傳,和其父母老來才得一獨子,隻怕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被他父母扔到糞坑裏嗆死了。
黃蛤蟆的父母雖然不滿意他那奇醜無比的樣貌,但念在他是老黃家十幾代單傳的獨子,又是老兩口的老來子,如果把他扔糞坑裏嗆死,老黃家就會斷子絕孫,有鑒於此,老兩口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到了給黃蛤蟆起名字的時候,其父本著賤名好養活的傳統,和黃蛤蟆的天生形貌,起名黃蛤蟆。這個名字有夠賤,閻王爺應該不會跟一隻癩蛤蟆較勁吧!
黃蛤蟆人如其名,麵色黑黃癩子遍布,金魚眼,翻天鼻,闊嘴厚唇,麻黃牙。觀其麵部,活脫脫一個露出水麵的蛤蟆頭。
長大後的黃蛤蟆聰明孝順,不過就衝他那一副尊容,除了種地,他也做不了別的營生。後來在父母的張羅下,黃蛤蟆娶了鄰村的一個病女,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一年之中有半年要躺在床上,對此老兩口一沒有別的訴求,隻希望自己的病兒媳可以生下個一兒半女,好讓老黃家不至於絕了後。
幾年後,黃蛤蟆的父母先後去世,他的那個病媳婦也跟著父母走了,沒有能夠給他留下個一兒半女,自此黃蛤蟆孑然一身,了無牽掛。
正所謂天道至公,先天有損後天有補。孑然一身了無牽掛的黃蛤蟆,在機緣巧合之下走上了修行的道路。
時至今日,已經享壽一百七十多年,還差兩天就享壽一百八十年整。
黃蛤蟆在二十年前,收養了一個男嬰,並收其為徒。
師父..師父,是師也是父,算是全了老黃家有後的這一個願。
或許是受了自己的名字,和男嬰端正的五官,潔淨的小臉的刺激,黃蛤蟆給自己收養那名男嬰起名,黃蜀郎。美其名曰,巴蜀好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