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治腫瘤誤區太多(1 / 1)

亂吃補藥、迷信偏方、盲目忌口等都不可取

中醫養生

作者:北京中醫醫院腫瘤中心主任 王笑民

王笑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兼腫瘤中心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學會秘書,在中醫治療腫瘤領域造詣頗深。

隨著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防治腫瘤已成為每個人都要認真麵對的問題。中醫在腫瘤的治療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對於中醫治腫瘤,公眾普遍存在以下六大誤區:

誤區一:補藥能抗癌。腫瘤病人在手術後、放化療後,身體虛弱,需要補養,於是很多人誤以為補品能治療腫瘤。有的保健品廣告甚至把沒有實際療效的保健食物吹噓成抗癌的靈丹妙藥,誤導病人長期食用,謀財害命。其實,補藥的使用也需要遵循醫生的指導,針對氣、血、陰、陽的虛損,分別采取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方法進行調理。如果藥不對症,反而對身體不利。

誤區二:無計可施再找中醫。我們建議,在腫瘤的治療中,中醫藥應全程參與。可到中醫院就診的不少患者往往已到癌症晚期,無法手術、放療或化療,病人身體很虛弱,而之前並未經過中醫治療,這時再吃中藥也無濟於事。一旦確診腫瘤,患者應該在西醫規範化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藥,以減輕抗癌治療對身體的損傷。在康複期,也應持續用中藥進行調理,來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防止腫瘤複發、轉移。如果已經到了疾病的最後階段,把中醫當成“救命稻草”,希望通過中醫起死回生,是不現實的。

誤區三:中醫治不了癌,隻能減輕症狀。在癌症早期和進展期,絕大多數患者首選西醫是正確的。但中醫藥除了能調節和減輕症狀,還能在控製病灶、抑製腫瘤發展、降低腫瘤標誌物等方麵發揮作用。實踐證明,對於惡性程度偏低、病灶發展不快、腫瘤標誌物上升勢頭不強的腫瘤,中醫藥具有控製疾病進展的作用,且毒副作用不大,病人能維持較高的生活質量。

誤區四:不看西醫,指望偏方驗方治癌。癌症是複雜的疾病,需要綜合治療,對於絕大多數癌症患者,單純的手術、放療、化療尚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同樣,中醫藥單打獨鬥也不行。但部分病人迷信偏方、驗方,長期用含有蜈蚣、全蟲、斑蝥、獨角蓮、馬錢子等毒性較大的偏方來抗癌,結果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損害身體。清熱解毒、以毒攻毒的中醫治療方法,在病人正氣充足、腫瘤病灶存在、放化療不宜的情況下可以有選擇地使用,但一定要密切觀察病人的肝、腎、心等髒器功能。

誤區五:忌口發物,防止複發轉移。一些患者認為,得了腫瘤或做了手術後,無鱗魚、牛羊肉、海鮮、蔥薑蒜等食物都不能吃,因為這些都是“發物”,會加速病情發展,導致腫瘤複發,其實這並沒有科學依據。患者生病和做完手術後,體質虛弱,營養不良,更需要及時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否則會妨礙身體康複,為進一步治療帶來困難。因此,癌症病人應盡量恢複正常的飲食,不應過分忌口。

誤區六:中藥無毒,長期用沒問題。癌症是慢性病,需要長期觀察、長期中醫藥調理。與化學藥物相比,中藥的毒副作用相對較小,但並不等於無毒。有些常用於腫瘤治療的中草藥,雖然不屬於有毒中藥,但在臨床觀察中被證實對心、肝、腎等髒器有損傷,長期使用會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例如,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馬兜鈴、關木通、青木香、漢防己、細辛等有腎毒性,天花粉有腎毒性和肝毒性,附子對心髒有毒性。因此,長期用中藥調理的腫瘤病人,應定期複查心、肝、腎功能,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