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作物(煙草、橡膠、棉花)
1.煙草 煙草是今日世界最重要的嗜好類經濟作物。煙草在美洲已有2000年栽培、加工、吸食的曆史。建於公元432年的墨西哥恰帕斯州帕倫克的一座神殿,上麵的一幀浮雕便表現了瑪雅人祭司在舉行典禮時以管吸煙的情狀。這是人類利用煙草的最早物證。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北部曾發現公元650年時穴居的印第安人遺留下的煙草、煙鬥和吸剩的煙絲。加勒比海地區的印第安人將吸煙管稱作淡巴菰(tobago,一說將煙卷兒稱作此),這便是歐洲語言“煙草”的詞源(英tobacco、俄табак、西tabaco、法tabac)。
哥倫布首次登上美洲的土地時,巴哈馬群島的印第安人便送給西班牙人“一些被島民視為大有用處的枯黃葉子”作為禮物。在古巴島,哥倫布的一個隨員去探路時發現,“許多人進出自己的村莊,有男有女,每人手裏拿著一根燒著的木炭棒和一些草葉子,吸取他們喜歡的青煙。”探險隊返航時便帶回了一些煙草和幾個可能有抽煙嗜好的印第安人。1519年西班牙人役使印第安人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種植煙草,1520年煙草種子帶到了西班牙,1531年西班牙人役使印第安人在海地種煙。1558年有個葡人把煙草帶入葡萄牙。同年法國駐葡公使丁·尼科特把得到的煙草種子呈獻法國王後,以後逐漸傳遍各國。1586年法國植物學家為紀念尼科特把煙草定名為Nicotiana。1828年發現煙草含有植物堿即煙堿,於是作為美名的尼科特又成了惡名尼古丁一煙堿(Nicotine)的詞源了。煙草最初傳入中國的地方和時間,史籍中不乏記載。16世紀60年代西班牙占領菲律賓,此前葡萄牙已侵入南洋群島,煙草便在這些地區傳開,並經此傳入中國。明末姚旅在其1611年成書的《露書》中說:“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於呂宋,載入其國售之。”這是有關中國引種煙草的最有影響的早期記載。明末名醫張介賓亦雲:“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間皆植之矣。”煙草傳入中國後很快成了與酒茶同等的嗜好物和待客品,並名列榜首。煙癮、酒嗜、茶趣成了社交生活和個人嗜好的重要內容。
煙草傳播和抽煙流行開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編年史家奧維多(V。G。F。Oviedo)在1535年的《西印度通史》中就認為吸煙是一種“邪惡習慣”。反吸煙最早發生在英國。詹姆士一世曾課以重稅,土耳其、俄國也曾重懲吸煙。日本在1615年下令禁煙,焚毀煙葉,拔去田裏的煙株。17世紀上半葉,印度莫臥兒帝國也曾禁煙,違者割唇。中國明代崇禎年間也曾禁煙,違者劓鼻。皇太極也曾禁止過百姓吸煙。但煙草以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仍迅速在全世界蔓延開來,抽煙也很快合法化。
2.橡膠 橡膠樹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當地人民早已認識到橡膠有彈性和防水功能。墨西哥發掘出的古物表明,公元500年時瑪雅人就在裝有類似籃球筐的環狀物的遊戲場上玩橡膠球了。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還將碗狀的東西浸入膠漿製成不漏水的容器。哥倫布二航美洲時發現,海地印第安兒童玩有彈性的橡膠球。征服者科爾特斯也曾見過橡膠球用於蒙提祖馬的宮廷遊戲中,且注意到阿茲特克婦女咀嚼橡膠(是一種習慣性動作)。1615年,一名西班牙探險者記述了印第安人怎樣在樹子的切口上收集奶汁,怎樣將膠汁塗抹在鬥篷上,怎樣塗抹泥塑的模子並讓它晾幹而獲得粗糙的雨靴、瓶子。1736年,法國探險者德·拉·孔達米納記述了南美的印第安奧馬瓜人用橡膠做水靴、彈球和水管,他們稱之為caoutchouc。該詞遂成為除英語之外主要歐洲語言橡膠一詞的詞源(法caoutchouc,西caucho,俄каучук)。
據說1496年哥倫布第二次從新世界探險回美洲時,就從海地帶回一些用橡膠製成的玩具彈球。1736年法國人孔達米納第一次將橡膠的生膠帶往歐洲。1770年,曾發現氧氣的英國化學家普裏斯特利發現小塊橡膠可用來擦去鉛筆的字跡,所以其英文名rubber也有摩擦工具之義。1839年美國人古德伊爾發明硫化橡膠法。1876年,英國人威克姆(H。Wickham)在巴西塔帕若斯河左岸采集了高產的三葉膠樹種子7萬粒運回英國,種植在倫敦附近的植物園中。成苗2000多株,第二年運到錫蘭種植。一些小樹兩年後又被移植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這些樹成了東南亞橡膠樹的直接先祖。1888年英國人J。B。鄧洛普發明了汽胎,1895年開始生產汽車。此後橡膠在工業上的需要量劇增,從而促進了對橡膠樹的大規模引種馴化培育改良。中國試種橡膠樹始於20世紀初。1904年雲南率先從新加坡引種膠苗8000株試種成功。中國現為世界第五大產膠國。
現在橡膠主要用於製造輪胎、軟管、雨具、電線電纜、絕緣製品、手套、避孕套、體育用品、玩具等,用途非常廣泛。橡膠和橡膠樹成了重要的工業原料和經濟作物。
3.棉花 棉花是最重要的紡織原料,是解決人們禦寒遮羞衣著問題的最重要的作物。棉花既原產於舊大陸,又起源於美洲新大陸,均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史。哥倫布首次美洲探險時,就看到了印第安人的棉田、棉花、棉織品。地理大發現及海道大通後,舊大陸的亞洲棉、草棉與美洲的陸地棉、海島棉互相雜交、複壯、改良,大大提高了產量和質量,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抗病蟲害的能力。例如,海島棉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傳入埃及後馴化為一個新的類型即埃及棉。埃及棉的纖維細長,品質優良,在尼羅河流域廣泛種植。埃及遂發展成為世界長絨棉的主要生產國。前蘇聯等國種植的一些海島棉品種也多是利用埃及棉雜交育成的。
煙草、橡膠、棉花三大經濟作物的傳播、交流和普及不僅在於它們為人們提供了嶄新的吸、用、穿的物品,還在於由此形成了龐大的經濟部門,創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形成了煙農、膠農、煙草工人、橡膠工人、煙草商、橡膠商等新的從業群體;形成了煙草、橡膠種植園、農場和煙草、橡膠作坊、工廠,以及香煙、膠製品商店、棧房等新的經濟實體。從而為人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
三、幹果作物(花生、葵花、可可、咖啡)
1.花生 花生又稱落花生、長生果等,是優良的油料、副食和糖果作物。它在南美洲也有2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史。歐洲文獻中最早的花生記載見於西班牙著名史家奧維多於1526年在托萊多出版的《西印度博物誌》(La natural historia de las Indies)。16世紀伊始發現南美,此後不久花生便相繼傳入非洲、歐洲和亞洲。16世紀60年代,在葡屬西非塞內加爾已有了花生種植。中國也可能是花生的起源地之一。元代賈作明的《飲食須知·果類卷》就曾提到“落花生……形如香芋……詭名長生果”等。據考證,花生也是傳入中國最早的美洲食品,約於1516年就由葡萄牙人帶入中國。16世紀30年代,花生在距今上海不遠的一些地方栽培,引起一些士大夫學者的注意。到17世紀末,花生已在長江下遊和東南沿海諸省廣為種植。因為花生是在地下結果實,中國文獻最初把花生歸入芋類,稱之為“香芋”。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成書)才首次記載了“花生油”這個名稱:“落花生,一名長生果……出外國,昔年無之……康熙初年,僧應元往扶桑覓種寄回,亦可壓油。”這裏所說的由應元從日本引進的花生可能與明末傳入的在品種上有不同。今天,中國的花生產量已居世界之冠。
2.向日葵 向日葵亦稱葵花、朝陽花,種子稱葵花子,是優良的油料作物和獨具魅力的零食作物。向日葵原產於北美洲,為印第安人所馴化。約5000年前,今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就已有了人工栽培。1510年由西班牙探險者引入歐洲,種植在馬德裏植物園,作為花卉觀賞。17世紀中開始食用種子和用它喂鳥。1716年英國人布尼安(A。Bunyan)首次從種子中提取油脂成功,獲得專利。16、17世紀之交向日葵傳入我國。明代王象晉1621年成書的《群芳譜》記載了“大菊”、“西番菊”、“西番葵”、“迎陽花”,它們便指這種作物。明末文震亨1639年的《長物誌》(《花木卷》)才首次使用“向日葵”這個名稱。今天我國已是向日葵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