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俄國的統一和早期的開拓(2 / 3)

翻越了烏拉爾山,從出發起行進了4650俄裏後(一俄裏等於1.06公裏),莫斯科部隊開進了別列佐夫(鄂畢河下遊河汊西岸)。見俄國人來了,奧布多爾人(Обдрские)和尤戈爾人部落領袖同意成為莫斯科臣民。自然遠征和探險也伴隨著暴力和衝突。在遠征途中,俄國人就曾在烏拉爾山區打死過幾十個薩莫耶德人。由布拉日尼克、加夫裏洛夫率領的另一隊人馬在裏亞平河地區占領了30多個村鎮,俘虜了上千人。裏亞平河(Ляпин)在烏拉爾以東,鄂畢河以西,注入索斯瓦河,再注入鄂畢河。尤格拉地區臣服俄國後,1500年秋季,俄國遠征探險部隊開始班師,1501年複活節(4月)將領們回到莫斯科彙報。

這次遠征和探險在政治上使鄂畢河下遊地區完全徹底並入了俄國,薩莫耶德人等當地原始部族加入了俄籍。俄國的版圖越過了烏拉爾山脈,開始向北亞延展。在地理上這次探險發現了烏拉爾山脈的南北走向,發現了烏拉爾山的最高峰北烏拉爾的人民峰(1895米),發現了北亞西部即西西伯利亞的第一大河鄂畢河下遊及其流域地區,並與1483年的遠征一起,完成了對鄂畢河下遊的發現。從此石山在俄國地圖上被標定為子午線山脈。從此關於鄂畢河及其支流地區的民族學和地理學知識便在俄羅斯傳播開來。

為了尋找獵捕海獸、海象牙,羅斯白海沿岸的居民從12世紀起就遠離大陸海岸進入深海,並越來越往北航進。他們駕乘著能夠在凍海航行的所謂早春海船(Раншина)。這種船有三桅,載重量為80-100噸,船身呈橢圓(卵)形,在冰海航行時能減小受冰塊擠壓的危險。在15世紀的最後25年,羅斯人駕乘著早春海船,在北極星下即在北方,碰到了格魯曼特(Грумант)之地,並宣布它屬於莫斯科公國。這一地理發現的情況在紐倫堡地圖學家閔采爾1493年致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的信中得到證實。閔采爾寫道,不久前他得知俄國人發現了一個大島。現已弄清楚,他所說的大島是斯匹次卑爾根島。蘇聯史學家別洛夫在丹麥王室檔案裏發現了16世紀頭25年的文件——赫利斯提安(Христиан)二世的特使告知丹麥國王,俄國航海者到了格陵蘭迪亞(Гренладиа),他們在那裏建造了常備性的居住點。該地即俄人所稱的格魯曼特,亦即斯匹次卑爾根。可以相信,在15世紀末俄國人已經常駛往斯匹次卑爾根島獵捕海獸。他們很可能已從北方繞過了它並已查明,格魯曼特之地由三個島組成:大別魯(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北方地(東北地島)和小別魯(埃季島)。

1495年,莫斯科軍事貴族利亞蓬和烏薩德指揮了向西北的海上遠征。艦船隊從北德維納河啟航,經過阿基亞海,繞過了摩爾曼斯克角(今北角)。從挪威返航途中,艦船隊在科拉半島東北海岸停靠,使當地原始居民拉普蘭人加入了俄籍。

1496年,格裏哥利·伊斯托馬受伊凡三世派遣出使丹麥。他們乘船從北德維納河出發,繞過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先後到達了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伊斯托馬沿途還做了許多地理考察工作。伊斯托馬的航行與此前烏薩德去挪威的航行一起,基本上確立了俄國與北歐國家間經過巴倫支海域的海上聯係,為後來英(西歐)俄新航路的開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不遲於15世紀末,俄羅斯白海、伯朝拉海沿岸的漁獵人在尋找珍貴毛皮和海象棲息地的過程中發現了瓦伊加奇島,並穿過尤戈爾海峽或喀拉海峽進入喀拉海。他們在海上向東航行到亞馬爾半島。在半島西部低窪的海岸人們找到了許多海象棲息地。漁獵人們在拜達拉茨卡灣航入穆特內河,駛到上遊。經過短途(半俄裏)的連水旱路(分水嶺),他們把他們的羅迪亞船(Лодья)拖到了彙入鄂畢灣的綠河上遊。那種船係平底有甲板的單桅帆船。漁獵手們沿綠河向下遊航行,進入了鄂畢灣和塔茲河河口。從北德維納河河口到塔茲河河口一般要行駛四五個星期,而從伯朝拉河河口,即從普斯托熱爾斯克啟航一般用不了三個星期。俄羅斯漁獵人在塔茲河上建了幾個采購站,與當地原始的薩莫耶德人、艾涅茨人進行以物易物的不通話的交換。塔茲河的下遊是孟加席(Мангазея)的中心地區,孟加席一名源自艾涅茨人莫爾科塞部落。戶俄羅斯的毛皮商人和漁獵手對孟加席地區十分向往,如同16世紀的西班牙征服者向往黃金國一樣。就這樣,喀拉海沿岸、鄂畢灣一帶便被俄國人發現了。亞洲北部的大陸海岸線開始從西邊一點一點地被文明民族所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