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後,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明朝建立以後,更需這樣做。因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這種由少數民族的封建貴族成為中國統治者的情況,被後世漢族封建統治者視為不正常。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不斷派遣使臣出海,安撫各邦。鄭和下西洋在明初,第一次航海離明朝開國才37年,離元朝徹底滅亡才17年,離洪武年號7年。因此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推行懷柔政策,“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規模如此巨大,短時間內進行了7次,還有另外兩個目的。一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死,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初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北京)。建文元年起兵,四年破京師(南京),奪其侄建文帝之位,稱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下落不明,傳說他已逃亡西洋。真是這樣,終究是禍根。為了長治久安,真正實現永樂大業,明成祖一方麵把京城從親建文帝勢力大的南京遷到北京,另一方麵是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也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二是聯印抗蒙,警告帖木兒。明初,具有蒙古血統但已突厥化的帖木兒在中亞建立了帖木兒帝國。他於1370年“在撒馬爾罕宣布他是成吉思汗係的繼承人,察合台汗國的君主”。
所製法令也以成吉思汗的大劄撒為標榜。帖木兒接著征服了伊朗、西亞一部、小亞一部、南亞一部、俄羅斯南部。帖木兒還企圖東征中國,幫助元蒙在中原複辟。1404年帖木兒在撒馬爾罕召集庫裏爾台大會,決定東征中國,集結馬、步軍四五十萬,於1404年11月開始進兵。1405年2月帖木兒越過錫爾河後病死軍中。始罷東征之役。因此,鄭和下西洋又有聯合印度等國,牽製、夾擊帖木兒的側背,至少是警告、示威於帖木兒的意圖。《明史·鄭和傳》便說:“且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聯印抗蒙牽製帖木兒這一條動因倒與葡、西聯絡基督教的長老約翰王抗擊穆斯林類似。不過這一條動因也因帖木兒帝國在15世紀中葉衰落下去而很快消退,而穆斯林對歐洲的威脅則持續到17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完成之時。要知道到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還大舉圍攻維也納。
鄭和第七次遠航歸來(1434年),懷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國已與明廷建立政治、外交關係,來華使節盛況空前。此時建文帝如還在人世,也是近60歲的老人,有複辟之心,無複辟之力。此時明成祖也早已去世。帖木兒帝國也已開始衰落,已不構成威脅。於是鄭和遠航的三大政治目標已經不存在,遠航自然也就缺乏強大的動因。而且鄭和七次大規模航海不僅沒有像後來西歐冒險家的遠航那樣帶來巨額利潤,反而使國庫空虛。鄭和每次出海,裝載大量金銀、銅錢、瓷器、絲綢、棉布、銅器、鐵農具、鐵鍋等,而換來的隻是專供皇室和貴族官僚享用的奇珍異寶、珍禽異獸、香料、補藥及各種奢侈品。每次遠航耗資巨大,從而對老百姓的剝削加重,危及封建統治的基礎——自然經濟,致使鄭和航海被統治集團內部的其他政治派別指責為“弊政”。憲宗時的劉大夏等便尖銳地指出:“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因而自唐以來,中國遠航一直名震海外,但自鄭和航海壯舉後,反而一蹶不振,讓位於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