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恩格斯:《論封建製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8頁。
3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征英國之役,計劃登陸的總兵力為5萬人。英吉利海峽最窄處32公裏,朝鮮海峽最窄處50公裏,對馬海峽最窄處42公裏,後兩者均寬於前者。所以日本的渡海登陸作戰能力似乎更強。據《李忠武公全書》(即《李舜臣全集》)記載,龜船長約11丈,寬丈餘。船身覆以鐵板,能抗敵焚燒和炮擊。鐵板上遍裝錐刀,防敵跳幫和攀緣。船首設龍頭,內裝硫黃焰硝,能噴吐煙霧施放煙幕以迷敵蔽己。船身四周設有72個炮眼和相應門數的大炮。船身左右共有20櫓,用40人輪流搖櫓,行動迅速靈活。船身又高又大,所載食物淡水彈藥人員較多,可作長時期的航行和作戰。龜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近海戰艦之一。(參見樸文鎬:《李舜臣》,載戚國淦、張椿年、馬克堯主編:《外國曆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而1571年的西方-土耳其勒頒多大海戰,1588年的西-英英吉利海峽大海戰也均屬近海海戰。
4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1頁。
5 厄普希登:《中世紀後期到1848年革命的德國史》(А,пштейн:《История Германии от Позднего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ядо Революции1848 Гола》,Москва),莫斯科1961年版,第35頁。
6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81頁。
7 恩格斯:《論封建製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0頁。
8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1頁。
9 馬克思:《資本論》第24章《所謂原始積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22頁。
10 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綱》,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63頁。
11 庫頁島元明時已歸中國管轄,但尚未被比較正確地畫在地圖上,故還沒有完成發現。
12 巴勒克拉夫主編:《泰晤士世界曆史地圖集》,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46頁《歐亞商路圖》,第154頁《葡人擴張前夕的貿易圖》。
13 蘇聯科學院:《世界通史》,第三卷,三聯書店1961年版,下冊第1030頁。
14 〔法〕沙海昂注:《馬可·波羅行紀》,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636-659頁。
15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18卷《從威克裏夫到路德》,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版,第288頁。
16 斯蒂文森:《已複製為幻燈片的地圖》(E。L。Stevenson:Maps Repro-duced as Glass Transparencies),紐約1913年版,第15頁。
17 馬八兒(Maabar)在印度東南部科羅曼德爾海岸。參見陳佳榮等編:《古代南海地名彙釋》,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86頁。
18 彭羅斯:《文藝複興時期的遠行和地理發現》,紐約1975年版第22頁。
19 馬吉多維奇父子:《地理發現史綱》第一卷,(И,П。магилович,Б,И。Магилович:《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Открытий》),莫斯科1982年版,第237頁。
20 《文藝複興時期的運行和地理發現》,第36-37頁。
21 斯卡特金:《古代地理學史》(Н,И。Скаткин:《История ДревнейГеографии》),莫斯科1958年版,第170-171頁。
22,23 波德納爾斯基編:《古代的地理學》,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85-86頁;第99頁。
24 安托什科,索洛維約夫:《地球的地理研究史》(Я,Ф。Антощко,А,И。Соловьёв:《Истор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Изуцения Эемли》),莫斯科大學1962年,第31頁。
25 《古代地理學史》,第224頁。
26 《地球的地理研究史》,第32頁。
27 保羅·佩迪什:《古代希臘人的地理學》,第94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28 《地球的地理研究史》,第32頁。
29 傑緬季耶夫,安德留先科:《地理學史》,第一部,明斯克1962年版,第41頁。
30 《古代希臘人的地理學》,第171頁;112頁。
31 《古代的地理學》,第178頁;第309-310頁。
32 《古代希臘人的地理學》,第173-174頁。
33 《古代的地理學》,第406-411頁。
34 《古代希臘人的地理學》,第176頁。
35 奧·湯姆森:《古代地理學史》(J。O。Thomson:History of Ancient Geogra-rhy),第116-117頁,劍橋1948年版。
36 《地理發現史綱》,第1卷,第132頁。
37 湯姆森:《古代地理學史》,第390頁。
38 但丁:《神曲》,第10頁、152頁、167頁、52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39 湯姆森:《古代地理學史》,第389頁。該《遊記》還傳說印度有同鸛鳥作戰的小人,有同鷹頭獅身雙翼的格裏芬(Griffon)作戰的巨人,有躺著翹起一隻巨腳便可遮陽蔽陰的人,有無頭胸脯上長眼的人,有全身長毛獠牙長齒的森林中人。這些傳說也激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心。
40,41 《文藝複興時期的遠行和地理發現》,第13頁;第14頁。
42 《文藝複興時期的遠行和地理發現》,第35頁。
43 參見《舊約·列王紀》、《舊約·曆代誌》。
44 《文藝複興時期的遠行和地理發現》,第19頁。該國指讚比西河流域,今讚比亞西部、津巴布韋北部卡托加人的國家。
45 塞弗林:《不雷頓的航行》(Timothy Severin:The Voyage of Brendan-DidIrish Monks Discover America?National Geographic),載美國《國家地理》雜誌1977年第6期。
46,47,48 薩·伊·莫裏遜:《歐洲人對美洲的發現,在北方的航行》(Sam-uel Eliot Morrison:The European Discovery of America,The Northern Voyages),紐約1971年版,第97-98頁及皮茲地圖;第102-103頁;第103頁。
49 《簡明地理手冊》,第329頁。中國的陸地麵積為960萬平方公裏,大陸海岸線為1.4-1.8萬公裏。由此可見歐洲的“裏均”海岸線之長。
50 懷特:“500-1500年技術的擴展”,載奇波拉主編:《歐洲經濟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31頁。
51 《在北方的航行》,第114頁。
52 普列斯泰基:《葡萄牙先驅》(Edgar Prestage:The Portuguese Pioneers),倫敦1933年版,第332頁。
53 《文藝複興時期的遠行和地理發現》,第336頁。
54 《葡萄牙先驅》,第332頁。
55 勞埃德:《航海史地圖集》(Christopher Lloyd:Atlas of Maritime History),紐約1975年版,第20頁。
56,57 《已複製為幻燈片的地圖》,第12頁;13頁。
58 見《航海史地圖集》,第20頁。另外,巴黎大學的約克姆約在1180年寫道:“在陰沉的天氣或晚上,當水手們不能看清太陽,也不知道船首駛向何方時,他們就把針放在磁石上,針便旋轉到指向北方而停住”。參見布爾斯廷:《發現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曆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24頁。
59 見朱利安·斯密斯:《佩裏格林的前輩:歐洲磁學和航海羅盤史》(Julian A。Smith;Precursors to Peregrinus:the early history of magnetism and mariner's pass in Europe,Joumal of Medieval History),載《中世紀史雜誌》1992年1期。但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磁針羅盤是中國西歐先後各自獨立發明的。因為最早提及羅盤的波斯、阿拉伯等文獻均晚於西歐數十年。見愛德華·梅,霍華德:《羅盤》,載《不列顛百科全書》1974年15版“詳解”,第4卷第1039頁。
60 沃特斯:《文藝複興時期的航海術》,載辛格爾頓編:《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科學和史學》(D。W。Waters:Science and the Techniques of Navigation inthe Renaissance;C。S。Singleton:Art,Science,and History in the Renaissance),巴爾的摩1970年版,第195頁。
61 《小學館百科》,別卷-2,《海洋大地圖》,第45頁,1980年版。
62 《葡萄牙先驅》,第31、322頁。
63 《小學館百科·海洋大地圖》,第45頁。
64 《葡萄牙先驅》,第317頁。
65 《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科學和史學》,第226頁。
66 即使是這樣,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已領先於東方了。北宋朱或《萍洲可談》卷二:“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裏的觀星觀日是確定航行的方向,而不是確定經緯度的船舶定位。鄭和下西洋時用觀星法牽星術測定船位,但仍無經緯度的概念。
67 《文藝複興時期的遠行和地理發現》,第331頁。
68 《葡萄牙先驅》,第324頁。
69 《文藝複興時期的航海術》,《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科學和史學》,第227頁。
70 《中華文明史·明代》,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頁。該卷第358頁上還說,1517年,葡人首次來到中國。明人始知其大炮精利,超過了中國。遂做了積極的引進,試製。
§§第三章 葡萄牙人發現西非、南非海岸和開辟新航路
葡萄牙是最早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地理大發現的歐洲國家。正是在15世紀葡萄牙航海家、探險家、殖民者的活動中,從開辟一段段的西非沿岸新航路到開辟從西方到東方的新航路,從發現舊大陸的局部地區到發現新大陸,從近岸航行於大西洋到橫渡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探航北冰洋,從中開始了地理大發現及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