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歐洲獨特的因素和條件(3 / 3)

盡管古典時代地動日心說和地心日動說都有,但學者們根據地球表麵受太陽照射有直射斜射的不同;因受熱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氣候帶——則是一致的。隻不過對氣候帶的多少和熱帶是否有人看法不同。

古代希臘羅馬學者的地球學說,大小測定,海洋一體論,大陸劃分和平衡對稱說,氣候帶說,應用了投影原理、經緯網、比例尺,反映了極圈、赤道、回歸線等自然因素的製圖術,繪製的大範圍小比例尺地圖、地界地圖,都為後來的地理大發現創造了條件和基礎。即使是一些不利於地理大發現的觀點,令探險者生畏的學說,諸如地球的偏大數值,陸地包圍海洋說,赤道熱帶無法生存說,也不是神話和迷信,沒有禁錮人們的思想。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那些學說所體現的唯物立場、辯證方法和科學精神,並不妨礙人們去探險。而這些自然地理學的條件和基礎正是東方各國所不具備的。古代東方有神話傳說、臆想中的地球說,有從辯證的、哲學的角度提出的朦朧的球形大地觀;中世紀的阿拉伯一伊斯蘭世界有地球學說、地球大小測算、已知世界的世界地圖。但東方一直沒有係統完備的海洋一體說,大陸劃分和平衡對稱說,氣候帶說;也一直沒有發展有投影法、經緯網,反映極圈、赤道、回歸線等自然要素的世界地圖。顯然東方欠缺完成地理大發現的自然地理學基礎。

進入中世紀後,在教會神學的摧殘和蠻族入侵的打擊下,古代自然地理學的成就漸被忘卻。地平謬說和與之匹配契合的方形、圓形、橢圓形、T-O形地圖居於統治地位,聖地耶路撒冷則畫在地圖的中央。但12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自治,大學的創立和文化的發展,又有少數學者重提大地球形說。其中最著名的有13世紀的德國經院哲學家大阿爾伯特,13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科學家羅吉爾·培根,14世紀的意大利詩人但丁。大阿爾伯特還認為赤道灼熱地帶也是可居有人的,因為赤道附近的埃塞俄比亞、南部印度也有人。他還說“與我們對蹠的南半球的很大部分也是有人的,如果說他們沒有到我們這兒來,那是因為彼此被巨大的海洋隔開”。培根堅信亞裏士多德的學說,並認為從西班牙橫渡大西洋到東方去的路程不遠,途中沒有大陸。但丁在不朽長詩《神曲》中,以隱晦的語言闡明大地為球形。他設想北半球為陸半球,南半球為水半球(後來證明也是如此),淨界和耶路撒冷在南北半球彼此對蹠。地球的周長為24萬羅馬裏,這與埃拉托色尼的測算數字接近。14世紀形成並流行的虛構人物的《曼德維爾遊記》也認為大地是球形,因為北極星在南方看不見。

14世紀以降,文藝複興興起,古典著作和古代文物被人們從廢墟中發掘出來,從教堂、修道院、大學中清理出來,並從阿拉伯、拜占庭重新傳入。亞裏士多德的著作經阿拉伯人翻譯保存又重新回譯傳到歐洲,托勒密的《地理學導言》也於1410年從阿拉伯語回譯成拉丁語在西歐出版。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一些開明的教士在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也支持和參與文化遺產的整理和現實的文化學術活動。15世紀一二十年代,法國康布雷主教德·艾裏寫了《大地的麵貌》一書,該書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引用羅·培根轉述的亞裏士多德的地理觀點。“sup”40“/sup”15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位的教皇庇護二世著有《漫遊天涯述略》(或譯《自然誌》),該書基本上是摘編托勒密的著作,但也有所創新,作者認為環繞非洲的航行是可能的。這些著作對地理大發現醞釀期和初期的探險家和支持遠航的人士影響很大。15世紀70年代,意大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裏已提出了西航的建議,並繪製了幫助西航的西半球地圖。1492年,德國地理學家馬丁·倍海姆已製作出中世紀以來歐洲的第一個地球儀……在此期間,地理發現演變為地理大發現。所以15世紀以來隻有歐洲具備了地理大發現的自然地理學基礎。

四、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則是地理大發現的思想和精神因素。文藝複興運動興盛於14-16世紀,它從意大利開始,發展到西歐各國。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市民資產階級逐漸興起和形成。他們為著生產的發展和自身的發展需要文化科學知識。而新文化的發展必須衝破教會宗教文化的桎梏。羽翼未豐、繈褓之中的市民資產階級需要從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古典文化中汲取養料、尋找武器。他們廣泛搜集古代希臘羅馬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作品。一時間社會上迷古、嗜古、崇古、治古成風,似乎湮沒千年的古典文化又複興了。其實它不僅是古典文化的簡單恢複,更主要的是市民的世俗的新文化的發展。

新文化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思想核心是個人主義,其理論基礎是人性論。人文主義者主張以“人”為中心,反對基督教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他們強調和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高貴和人的力量的偉大。人文主義者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強調人權反對神權,批判禁欲主義的宗教觀。他們認為現世的幸福高於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幸福,榮譽和財富,強調人的品德、才能、智慧、勇敢的重要作用。人文主義者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主張探索自然,研究科學,追求真理,用知識造福於人類;教育應發展人的個性,全麵地發展人的性格。

文藝複興和人文主義是歐洲史上過渡轉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它在思想上、文化上和精神上哺育了地理大發現。不僅在於古代的地理學、天文學、製圖學得到複興,並直接作用於地理大發現。而且還在於:醞釀期和大發現時期的探險家、航海家、地理學家、商人等都受到文藝複興和人文主義的影響。他們或去建功立業、或去淘金發財、或去征服掠奪、或去求知求真,或去傳播“福者”、或去開疆拓土、或為留聲傳名——都是為了一個“人”,而不是為了一個神;都是為了現實的人世而不是為了來世的天堂。

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末,即在地理大發現的中期和後期,歐洲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運動從德國爆發,發展到西歐、中歐、北歐各國。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市民資產階級的成長,他們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由於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發展與近代民族、民族國家的形成相融在一起,人們還進一步提出了民族統一、自決、獨立的要求。宗教改革首先是一場政治運動和民族運動。政治上爭取國家的獨立、統一、主權,摒除羅馬教廷幹涉;經濟上取消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的搜刮;民族方麵建立民族教會,使用民族語言,翻譯民族語文的聖經,奉行有民族特色的儀式。宗教改革還引起了反封建的農民戰爭、爭取獨立和反封建交織的民族解放戰爭。

宗教改革運動也是一種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路德的信仰得救論、惟信免罪說使人們從精神上擺脫了對教會、教士的依賴,對地獄的恐懼,對神的敬畏和匍匐。加爾文的預定論則鼓勵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拚搏、進取,從而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非時代的棄兒。加爾文教的共和主義和民主性質還推動了一些社會政治生活和國家政權的民主化,有利於決策的合理性,行動的集體性和活動的參與性。

宗教改革對地理大發現的推動和促進也是明顯的。它在精神、意識、思想上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鬆弛或解除了神對人的束縛,調動了人的積極性,發揮了人的能動性。此外,它還直接加速了地理大發現的進程。通過宗教改革、獨立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荷蘭贏得了獨立,成為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它迅即躋身於地理大發現,成為主角。新教和天主教在歐洲反複廝殺、鬥爭,迫使一部分新教徒到海外謀生拓殖,創建新教的世上千年王國。麵對新教的挑戰,天主教進行反宗教改革,並成立耶穌會等組織到海外傳教,爭取信徒,與新教爭奪。而到海外求發展的新教徒和到新發現地去傳教的天主教教士,則進一步推動了發現、探險、征服的運動。由於宗教改革增強了民族意識、民族情緒和民族感情,加快完成了近代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形成,也使西方各列強更加緊了在探險、發現、殖民、掠奪方麵的競爭,從而促進和加速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例如,麥哲倫、德雷克的環球航行,英、荷、法開辟西北航路的探險、英、荷對東北航路的探索,西方在太平洋、澳洲一大洋洲的許多發現,這些都有為了本民族、本國的利益而與既得利益者、企圖壟斷者,潛在的對手競爭和爭奪的色彩。

綜上所述,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對地理大發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歐洲、西歐進行和完成地理大發現的獨特的因素和基礎。

以上我們總結了地理大發現得以開始並由歐洲國家完成的一般的和普遍的曆史背景,論述了歐洲特別是西歐國家所特有的基礎條件。此外,歐洲得以進行和完成地理大發現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