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專題研究
作者:李家勳
摘要:文章在分析工程建設領域各環節誠信缺失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原因,並提出工程建設領域開展誠信體係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工程建設;誠信;缺失
完善的誠信體係是建立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但工程建設領域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為社會增添了不和諧因素。可以說,工程建設領域正麵臨著一場誠信危機,亟需建立健全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係,防範和懲治失信行為,使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 工程建設領域誠信缺失的現狀
1. 工程項目決策環節誠信缺失。有研究表明,工程建設項目規劃、決策階段的累計投入,隻占項目總投入的10%左右,卻決定了90%的總投入。因此,民主、法定、科學的項目建設決策程序,是工程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環節。但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違背民主、法定、科學的決策程序,違法違規決策上馬項目和審批規劃,普遍存在“三邊工程”(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和“四拍工程”(拍腦袋決策、拍胸口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違法違規審批和出讓土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提高建築容積率,導致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和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豆腐渣”工程頻繁出現。
2. 工程招投標環節誠信缺失。一是招標投標暗箱操作。比如招標人和投標人規避招標,有的肢解工程,化大為小;有的表明傾向,度身招標;有的將工程定為“獻禮工程”,以工期緊而指定施工單位;有的施工單位利用多種手段,虛假中標,或收買相關人員合謀中標,或組成臨時聯盟圍標串標,甚至中標後將工程轉包、違法分包。二是招標代理機構違規操作,部分專家評標不公正。如針對某一投標人的特點,采取“量體裁衣”等手法確定評標標準和方法,或提前透露評標專家信息,讓“意中人”提前與評標負責人“勾兌”,確保評標過程的順利通過等。
3. 工程施工環節誠信缺失。一是工程項目違法違規轉包分包。一些中標單位由於種種原因,往往對工程進行違法違規轉包分包,導致那些專業化程度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勞務用工不規範、誠信意識薄弱和短期行為明顯的施工單位開展工程項目施工,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了工程項目質量和建設進度。二是在施工中不按質量標準組織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為獲取最大收益,往往出現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的現象,采用劣質低價材料、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以劣充優,降低工程及設備材料質量等級,使得工程質量下降,建成了許多“豆腐渣”工程。
4. 工程驗收環節誠信缺失。工程竣工驗收是工程質量檢測、把關的最後一道“門檻”,如果一項工程通過了這一環節,工程就可交付使用,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各方就基本上完成了建設使命。因此,在工程驗收環節中,工程施工、設計、監理等單位往往會一起聯合起來,甚至在發包方、參加工程驗收的建設管理等部門共同參與,在工程竣工資料上互相“幫助”,或通過賄賂驗收人員或者通過各種渠道給驗收人員施加壓力或影響,讓工程竣工驗收順利過關。
5. 工程結算環節誠信缺失。一是過量計算工程款。承包商、分包商、勞務隊、材料商以及設計、監理單位等相互之間串通,在工程計算上弄虛作假,多計工程量、勞務量、材料數量等,多算工程款,使其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損害了國家利益。甚至還出現“釣魚”工程,即申報項目時故意降低投資總額,待開工後再不斷追加投資。二是拖欠工程款。地方政府由於投資項目多,加上地方財政緊張和籌資渠道的約束,可能會導致地方政府采取“工程先上馬,資金後籌措”的手段,要求承包商提供擔保或墊資施工,一旦承包商進入施工則陷入“資金空洞”的泥潭,即便工程竣工若幹年也難以拿到工程款,更甚者若是政府領導人的更替和政府部門的重組而使工程款成為呆壞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