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人力資源的概念和構成
什麼是人力資源?它具備什麼樣的性質和特點?它能為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和企業作出什麼樣的貢獻?這些問題是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
1)人力資源的概念
資源是“資財的來源”。在經濟學上,資源是指為了創造物質財富而投入於生產活動中的一切要素。現代管理科學普遍認為,經營好企業需要四大資源:人力資源、經濟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在這四大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它是生產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被經濟學家稱為第一資源。
那麼,究竟何為人力資源?廣義地說,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資源。從狹義上看,它有多種定義。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有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能力的人們的總和,它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麵。
(2)人力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總和。
(3)人力資源是指具有智力勞動能力或體力勞動能力的人們的總和。
(4)人力資源是指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若這種能力未發揮出來,它就是潛在的勞動生產力;若開發出來,就變成了現實的勞動生產力。
(5)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勞動者的能力,即處在勞動年齡的已直接投入建設或尚未投入建設的人口的能力。
(6)人力資源是指一切具有為社會創造物質文化財富,為社會提供勞務和服務的人。
上述第一種定義就是本書中的人力資源概念,主要涉及從事經濟活動的企業,如公司、工廠等經濟實體,並不專門論及其他社會活動(如醫院、學校、農村的各種活動)及政治活動(如政府機關、社會團體等的活動)。因此,本書的人力資源是指在從事經濟活動的實體中的一切從業人員,包括普通工人、職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高層領導等。
2)人力資源的構成
人力資源的構成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麵。
(1)人力資源數量
人力資源數量是對人在量上的規定,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資源,亦即勞動力人口的數量,具體反映由就業、求業和失業人口所組成的現實人力資源。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數量由以下八大部分構成:①處於勞動年齡、正在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它構成人力資源數量的主體,即“適齡就業人口”。②尚未達到勞動年齡,已經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sr未成年勞動者”。③已經超過勞動年齡,繼續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老年勞動者”。④處於勞動年齡之內,具有勞動能力並要求參加社會勞動的人口,即“求業人口”。⑤處於勞動年齡之內,正在從事學習的人口。⑥處於勞動年齡之內,正在從事家務勞動的人口。⑦處於勞動年齡之內,正在軍隊服役的人口。⑧處於勞動年齡之內的其他人口。
由於不同研究的需要,人力資源數量在統計與使用中還有以下兩種分類:①現實人力資源數量與潛在人力資源數量。現實人力資源數量是指在現實國民經濟活動中已經被利用的人力資源數量,表現為已就業的人口和正在謀求職業的人口,亦稱為經濟活動人口。潛在的人力資源數量指在現實國民經濟活動中可以被利用但尚未被利用的人力資源數量,表現為因各種原因未就業的人口。②人力資源數量統計中的兩種指標:人力資源絕對量與人力資源相對量。前者是指上述現實人力資源數量與潛在人力資源數量之總和,是反映一個國家國力與一個地區實力的重要指標;後者又稱為人力資源率,即指可以動員投入勞動運行的人力資源數量,是反映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率高,表明該國家的經濟有某種優勢。因此,在勞動生產率和就業狀況既定的條件下,人力資源率越高,表明可投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人口數量越多,從而創造的國民收入也就越多。所以,該指標可用來進行國家或地區之間人均人力資源擁有量的比較:人力資源率越高,可以投入經濟運行的人力越多,作為單純消費者的人口越少。
(2)人力資源質量
該指標是人力資源在質上的規定性,具體反映在構成人力資源總量的勞動力人口的整體素質上,即指人力資源所具有的體質、智力、知識和技能水平以及勞動者的勞動態度,一般體現在勞動者的體質、文化、專業技術水平及勞動積極性上。在統計與使用中,可以用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每萬人口中擁有的醫務人員數量、人均日攝入熱量等指標來反映健康衛生狀況;可以用勞動者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每萬人中大學生擁有量、大中小學入學比例等指標來反映教育發展程度;也可以用勞動者技術職稱等級的現實比例、每萬人中高級職稱人員所占的比例等指標來反映勞動者的技術狀況;還可以用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的負責程度、與他人的合作性等指標來反映勞動態度。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豐富程度不僅要用其數量計量,而且要用質量來評價。與人力資源的數量相比,質量方麵更為重要。人力資源的數量反映了可以控製物質資源的人數,而人力資源的質量則反映了可以具體控製哪種類型、哪種複雜程度、多大數量的物質資源的人員特征。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對人力資源的質量提出了更髙的要求。人力資源質量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其內部的替代性方麵。一般說來,人力資源的質量對數量的替代性較強,而數量對質量的替代作用較差,有時甚至不能替代。人力資源開發的目的在於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
企業的人力資源主要指企業內、外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和。企業人力資源的數量一般由被企業聘用的員工和企業能在勞動力市場招聘的(即潛在的)員工構成。前者主要包括企業全體員工,但不包括即將離開企業的員工(如即將被解雇的員工,辭職的員工,退休、病退和死亡的員工);後者則可能來源於勞動力市場中的任何一部分。企業人力資源質量也可用人力資源率反映,即企業人力資源總量占企業總員工數(包括離退休員工、因特殊原因不能工作的員工)的比例。它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力。該比例越高,則企業人力資源可利用率就越高,企業競爭力就越強;相反,比例越低,企業人力資源可利用率也就越低,企業的競爭力就越弱。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正麵臨著人力資源率過低的問題。企業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具有一定的動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