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導彈防禦計劃與美國反擴散戰略(1 / 3)

美國曆史上有關進行導彈防禦計劃研製和部署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美國奉行什麼樣的安全戰略有關。尼克鬆政府為了促進美蘇緩和,穩定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略力量均衡,同時實現美國從越南等熱點地區的力量收縮,與前蘇聯簽署了《彈道導彈條約》,暫時停止了美國導彈防禦武器係統的部署。80年代裏根政府上台後,為了從前蘇聯手中奪回美國的戰略優勢,奉行“以實力求和平”的政策,為此不惜大張旗鼓地進行“星球大戰”計劃。90年代以來,克林頓政府執行導彈防禦計劃,也是同後冷戰時代美國安全戰略的調整聯係在一起的。

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是美國冷戰後全球軍事戰略調整和發展的產物,反擴散是製約美國冷戰後安全戰略調整方向的重要因素。

冷戰後,美國的常規軍力在全球占有絕對優勢,無任何國家可及。此外,前蘇聯的解體也使得美國既沒有了全球性的戰略競爭對手,也不再麵臨全球性衝突的危險。但包括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Mass Destruction Weapons,簡種MDW),以及運載這些武器的投擲係統——彈道導彈,卻有擴散的趨勢。按照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R。伍爾西(R。James Woolsey)在1993年初所提出的報告,全世界約有25個上的國家擁有或正在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約15個國家擁有或正在研製彈道導彈,約70個國家軍隊裝備有導彈。而這些國家中的一部分對美國以及美國的盟國具有敵意。①

前蘇聯的解體以及獨聯體國家所處的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轉型時期,使得世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源”進一步擴大了。美國認為,轉型期的獨聯體國家對核輻射物質以及核彈頭的儲藏和保管能力大大降低,中東、非洲和東亞的一些國家從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現在的獨聯體國家中可以通過金錢和秘密渠道獲得放射性物質用於製造核武器,或者直接獲得核武器。同時,導彈技術也在不斷地擴散。導彈技術使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僅機動性能提高,而且裝備成本低廉,操作技術簡便。如今,這一事實不僅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美國常規兵力的優勢,對美國的海外駐軍和海外軍事行動構成了最大障礙,也給在冷戰後想要在“物質和精神”這兩方麵領導世界的美國幹預主義出了難題。

更重要的是,美國認定那些正在實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或者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受益者的國家中,有一些是國際行為極不負責任的國家。在美國看來,這些國家要麼被極端的宗教原教旨主義所控製,要麼被個人專製的獨裁政府所把持,國內沒有約束機製,經常蔑視和挑戰國際準則。美國稱這些國家為“流氓國家”(rogue states)。被美國官員公開指責為“流氓國家”的有:朝鮮、伊拉克、利比亞和伊朗。

同時,隨著中東、中亞和非洲的教旨主義的興起,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呈上升趨勢。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在一些所謂“流氓國家”的支持和縱容之下,與美國為敵,常常通過恐怖主義手段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這些恐怖主義勢力竭力想要獲取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以便可以要挾西方國象,並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增強實現自己目標的能力。美國將這樣有組織、有目的、有規模的恐怖主義勢力稱之為“核生化恐怖主義”(NBC terrorism)。如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導彈落入這些國際恐怖主義勢力手中,並對美國發起恐怖主義攻擊的話,美國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人員傷亡的代價。1993年,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提出,向華盛頓這樣的大城市投放100噸沙林毒氣(sarin gas),將造成1000萬—3000萬人死亡。②美國認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運載這些武器的投擲係統——彈道導彈的擴散,是後冷戰時代對美國軍事力量、國家安全和盟國的最大威脅。

1993年9月,美國國防部提出的評估進行導彈防禦係統研製工作的“BUR報告”,就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視為美國在後冷戰時代所麵臨的最緊迫和最直接的安全威脅。1993年11月,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萊司·阿斯平發出了“反擴散倡議”(Counter-rroliferation Initiatives,CPI)。在這份倡議中,阿斯平認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將會持續下去,他主張從三個方麵補充和發展美國傳統的反擴散行動:一是要爭取與盟國一起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所造成威脅的性質和範圍的看法達成一致;二是減少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軍事使用,促進國際軍控和裁軍,以便減少正在崛起的大國的潛在軍事價值;三是加強盟國與夥伴國家的安全,特別是當這些盟國的鄰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況下,美國更應該保障這些盟國的安全。在第三個方麵,美國明確提出的目標就是要研製和發展導彈防禦武器係統,以保護美國本土、派駐海外的美軍和盟國的安全,以免受來自“流氓國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打擊。從一開始,克林頓政府的導彈防禦計劃就是同反擴散聯係在一起的,是美國認為在後冷戰時代有必要采取的軍事行動,是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新舉措,是從軍事上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製的力量(counter-force)。從軍事角度來說,開展導彈防禦係統的研製,也是“積極防禦”(active defense)理論和防務姿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