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喝酒的理由(1 / 1)

“天子呼來不下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喝酒是不需要理由的。但有後果,而巨後果還很嚴重,“鬥酒詩百篇”。

我不知道,“鬥”這個量詞擱在今天該折合成多少?一斤,兩斤,……抑或三五斤?也不知道李大詩仙當初喝的是什麼酒?白酒,紅酒,啤酒,還是黃酒?但我知道肯定不是軒尼詩、馬爹利。更不知道“詩百篇”在唐朝能謀得多少稿費?換上幾鬥酒?姑巨不去討論其是不是入不敷出,其實這也是文人的一種活法。

他就這麼喝著,一喝就高,一喝就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吹自擂自負自居如此,豈不就是醉了。斯文掃地,簡直就成了酒瘋子。終於引來讒言,遭流逐,隻得漫遊梁宋,東去吳越,探幽燕,走江南。靠的自己能吟幾句五言七律,結交一幹酸腐文人,混上幾頓酒喝。直至“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還是喝酒惹得禍,送了性命。這才是最嚴重的後果。

喝酒是需要一個理由的,或曰借口。

結交新朋,要喝。“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巨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就是要喝他個天昏地暗,肝膽相照。先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才能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故友聚別,要喝。“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執手相看淚眼,那是兒女情長,小家子氣。友情醇,醇似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越處越濃,越喝越濃。濃到興處,勾肩搭背,舌頭打不過彎了,“我他X的不是人……,兄弟……,你是我兄弟……。”語無倫次,自賤還賤人。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升官發財,要喝。婚喪嫁娶,要喝。從出生,滿月,周歲,到升學,參軍,工作,結婚,退休,直到壽終正寢,都給喝酒創造著理由。千古情愁酒一壺,人生一世,酒喝一生。

心情高興時,要喝。心情愁悶時,要喝。“東門沽酒飲我曹,凖心輕萬事如鴻毛。”仿佛酒就是靈丹妙藥。恨不得“三百六十日,刋日日醉如泥。”

何況,貪杯者總是能找到一個合適理由的,所謂“酒債尋常行處有。”我有一群故友,亦官亦商,也屬於家鄉之頭麵人物,公宴私請,平素酒自然不少喝,但也不是天天喝,頓頓喝。要說好酒之人,若隔上三五餐沒酒沾唇,口裏一定會淡出鳥來。幾位怕是有幾頓沒有盡興了,便互相琢磨著能找個理由搓一頓,偏偏沒有,隻得沮喪低頭,卻在這低頭的一瞬兒,拾到一個機會,見其中一友穿著一雙新買的皮底布鞋。家鄉酒風漸興,買房購車添家電,都得祝賀一番。如今又添一景:某某新買一雙“皮底布鞋”,置酒一頓。這買鞋的錢與一頓酒錢怕是沒得比了,好在他也不在乎。“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那才叫不計後果呢。

人與酒糾纏,是有曆史淵源的,是有文化底蘊的。我不敢說,中國的曆史就是喝酒的曆史。但我敢說,中國的文學史,通篇散著酒氣,想來不會有太多的人反對。酒腸寬似海,凇詩膽大於天。曆朝曆代,總有一幹文人叫囂著喝酒的好處。時至今日,不但文人們喝,武人也喝,官員們更喝,全民皆酒。

坊間有謠:“革命的小酒天天醉,我為革命獻腸胃,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喝得記憶大減退;喝得群眾翻白眼,喝得單位缺經費;喝得老婆流眼淚,晚上睡覺背靠背。……”多少有點愛恨交織,欲罷不能的意味。

雖說“無酒不成席”,同時,酒也是“穿腸毒藥”,喝酒是有不良後果的,過量飲酒帶來的危害也不少。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因喝酒造成了意外,多少健康消失在瓶罐之間,甚至把命斷送在這酩酊酣熱之際。“小快活,順牆摸;大快活,順地拖。”輕則頭痛,重則就醫,特別重就是死了。這全過程和打仗一樣,有掛彩,有致殘,有犧牲。我們以前沒有將喝酒死亡納入烈士範疇,真不知道埋沒了多少無名英雄?是我們的一種失誤。現在有點改觀。這不,據新華網報道,深圳寶安一位警長公款喝酒醉死了,他所在的單位想將其上報為因公犧牲和烈士。哈哈!

隻是,酒要真是喝到這個份上,怕是比戰爭、瘟疫還要可怕了。李大詩仙泉下有知,還會吟詠“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嗎?

§§第四輯 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