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和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是“十一五”時期促進地區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兩大中心基點。改革開放以來,已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幾大特色經濟區,遼中南地區作為後起之秀現今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遼中南地區地緣相近、產業互補,實施經濟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天然的基礎和條件;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又為該區域的發展提供了極佳的機遇。由此,進行一係列理念轉換、體製變遷、對策措施和規劃指導,以資源整合來提高遼中南地區城市與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成為當前急需完成的戰略任務。
一、遼中南區域經濟發展概況
遼中南經濟區就是指以沈陽和大連為中心,通過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吸引,與周圍經濟社會活動聯係緊密的地區形成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具體地域範圍包括:遼南沿海地區,大連、丹東、營口、盤錦 4 市;遼中地區,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6市。
1.遼中南經濟區的形成
遼中南經濟區的形成主要是產業集聚效應的驅動。由於我國東北地區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蘊藏量豐富的地區,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國家曾主要依托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重點發展重化工工業和能源工業,並由此形成了作為這些產業承載體的不同種類的企業。伴隨著區域的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設施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這些地區的上遊供應型產業和下遊加工型產業以及相應的服務型的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與此同時,受規模經濟內在要求的驅動,導致不同等級規模的生產相同產品或類似產品、或者生產它們的上下遊產業產品的企業的集中連片布局,最終結果是在集聚機製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不同性質和規模不等的城鎮,即形成了一批密集分布的工業城鎮,並且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分工和密切聯係。這樣,經過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今人緣相親、地緣相近、產業互補的遼中南經濟區。
2.遼中南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遼南沿海地區是我省對外的窗口,也是東北地區的出海口。這一區域是外商、外資的登陸場,是向內地輻射的“光源”。該區域土地麵積占全省的27% ,人口占37% 。2005年經濟總量占43.6% ,其中第二產業占48.5% ,是我省石化、裝備製造業等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同時,這一區域憑借其區位優勢、自然稟賦的優勢和吸引內、外資源的優勢,具備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條件。遼中地區以建設沈陽超大型城市為目標,統一規劃區域內的城市功能、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把沈陽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東北、東北亞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該區域土地麵積占全省的18.4% ,人口占32.9% 。經濟總量占45.1% ,是我省城市化程度最高和經濟發展狀況最良好的區域;尤其是沈陽政治中心、商業中心地位日漸鞏固。這是城市化、現代化發展趨勢的體現。
3.各城市產業職能分工現狀
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優勢產業是裝備製造和機械加工。大連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貿易口岸城市,對外開放的窗戶和門戶,全國重要的機械、石油化工、輕紡工業基地。鞍山是一個綜合性工業城市和旅遊城市,其優勢產業是鋼鐵。本溪的支柱產業是冶金工業,也是全國的中成藥生產基地,是全國著名的鋼板和精品板材生產基地。撫順有“煤都”之譽,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其優勢產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營口是東北第二大港口城市,是全國重點沿海開放城市,輕紡工業發達。遼陽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學、化纖工業基地,也是一座新興的現代石化輕紡工業城市。盤錦工業基礎雄厚,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為龍頭,以化工、塑料、建材為支柱產業的工業格局。丹東是以輕紡、電子、旅遊、港口為主要特色的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鐵嶺素有“遼北糧倉”之稱,農副產品、綠色農產品深加工,汽車零部件配套加工是其優勢產業。
二、遼中南區域發展潛力分析
1.遼中南經濟區經濟效益評價
本文構建了一個包括 4 大類指標、14 類細化指標的綜合體係 ,作為評價遼中南經濟區經濟效益的指標體係,並從靜態和動態兩個層麵進行了相關分析。具體進行分析時,相關數據來源於 《遼寧統計年鑒》 各期;《遼寧經濟展望2006—2010》。相關結論包括:
(1)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麵,經濟區態勢良好,是遼寧和東北地區的龍頭地區。
(2)從資本實力看,經濟區的實力雄厚,金融機構存貸款的能力強數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