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④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⑤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⑥。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惠是他死後的諡號,在位期間將魏國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因而魏也稱梁。②叟:年老的男人。③亦:但,隻。④征:取。⑤弑(shì):古代對在下者殺害在上者的說法。⑥饜(yàn):滿足。

【參考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不遠千裏前來,將要使我國有所獲利嗎?”

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說利呢?隻要講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呢?大夫說,‘怎樣才對我的家有利呢?士人和一般百姓說,‘怎樣才對我自身有利呢?上上下下交相牟取私利,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裏,謀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家族;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謀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擁有一百兩兵車的家族。在一萬兩兵車的國家中,大夫擁有兵車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大夫擁有兵車一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不說很多了。如果輕視公義而看重私利,那麼不奪取全部是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重仁的人卻拋棄他的父母的,也沒有重義的人卻怠慢他的君主的。王隻講仁義吧,何必講利益呢?”

【輔義】本段為《孟子》首篇首章,其核心為“仁義”,這也是“孟子思想的大綱”(金良年先生語)。孟子認為,導致戰國紛爭之“害”的根本性原因在於逐“利”,其解決辦法是提倡“仁義”的價值,以從人心上消除禍亂的源頭,恢複社會秩序。孟子揭示出,對於一個組織係統來說,推廣並極端化“利”的邏輯將導致組織的瓦解。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①,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②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④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⑤食也;數罟⑥不入洿⑦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⑧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⑨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①河內、河東:魏國的河內地區,相當於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區域;河東地區,相當於今山西省西南部,位於黃河以東。凶,鬧饑荒。②填然:鼓聲充盈的意思。古代作戰,以擊鼓表示進軍,以鳴金(鳴金即擊鉦,鉦,一種形狀似鍾的樂器)表示退兵。③走:跑,逃跑。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快快走叫趨,比趨更快,相當於跑叫走。④直:隻是,不過。⑤勝(shēnɡ):盡。⑥數罟(shuòɡǔ):數,密,與“疏”相對;罟,魚網。古代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相當於今天9.2厘米)以下的叫密網,禁止放在湖泊內捕魚,意在保護魚種。⑦洿(wū):大;另一種說法為“深”,亦通。⑧喪(sānɡ)死:葬送死者。⑨衣(yì):穿,用作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