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玉米褐斑病與粗縮病的發生與防治對策(1 / 2)

玉米褐斑病與粗縮病的發生與防治對策

栽培技術

作者:李建平

一、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生長中後期。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葉時易發病,12片葉以後一般不再發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種上,褐斑病發生嚴重。常導致玉米生長前期快速幹枯,引起產量損失。

1、發生特點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為玉蜀黍節壺菌(Phrsodermama-ydis Miyabe)。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該病原菌是玉米上的一種專一性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薄壁細胞內。其休眠孢子囊壁較厚,近圓形至卵圓形或球形,黃褐色,略扁平,有囊蓋。玉米褐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葉片上。其次是在葉鞘及莖稈上。病斑首先發生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病斑初為淺黃色,逐漸變為褐色、紅褐色或深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為1mm,在葉鞘和莖稈上的病斑較大。直徑可達3mm。發病嚴重時。小病斑常相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的大病斑。發病後期,病斑表皮組織破裂。葉細胞組織呈環死狀。散發出黃褐色粉狀物,即病原菌的休眠胞子。病害發生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死。玉米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中越冬,翌年病原菌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條件適宜時,產生大量的孢子。並形成侵染絲,侵染玉米,導致玉米發病。

2、防治對策

(1)農業措施

生產上應以種植抗(耐)病性強的品種為主。種植玉米前應盡可能地多施有機肥。以培肥地力。要大力推廣旱播與配方施肥技術,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鍛煉,根多、根深、苗壯。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鉀肥。在玉米4—5片葉時,及時追施苗肥,施氮、磷、鉀複合肥150—225kg/hm2注意氮、磷、鉀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時,適時澆水,並及時中耕除草。玉米苗期要根據田間長勢情況。及時中耕鋤草,使玉米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嚴重幹旱時,要及時澆水;雨水多,田間積水時,要及時排澇。並及時中耕放墒,降低田間濕度,改良田間小氣候。

(2)化學措施

藥劑可用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殺菌劑進行葉麵噴灑,能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在玉米褐斑病發病初期及時用上述藥劑進行葉麵噴灑,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噴灑藥劑時可加入適量的磷酸二氫鉀、尿素、雙效活力素或其他葉麵肥,補充玉米營養,促進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從而提高防治效果。噴灑藥劑時,可結合氣候條件,連噴2—3次間隔7d左右。噴藥後6h內遇降雨應重噴。以苯來特和氧基萎鏽靈防效好,可用藥1-5kg/hm2對水750kg葉麵噴霧。另外,施藥時間應在10:00以前、16:00以後。避開高溫時間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