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我國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全能文藝家。他一生兼擅詩、文、詞和書畫,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名字已深深地鐫刻在中國文藝發展史上,直到現在幾乎仍婦孺皆知。作為一個才情橫溢的文藝家,蘇軾在文藝園苑裏隨心所欲、左右逢源,似乎走的是一條輝煌而又順暢的坦途。其實,他的一生遭際卻是荊棘叢生,經受了漫長人生磨難的。在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上,他不畏艱辛,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斷有所追求,又始終豁達自持,才使他獲得了文藝上的巨大成功。
一、蘇軾的少年時代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夏曆十二月十九日,蘇軾誕生在四川眉山紗縠行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家庭裏。
四川素來是壯麗發達的天府之國,眉山還是風景佳勝之地,這裏西南有雄偉的峨眉山,岷江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在富饒的四川盆地中,眉山是一個“孕奇蓄秀”之地,陸遊曾在一首詩中稱讚它:“蜿蜒回顧山有情,平輔十裏江無聲,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眉山披風榭拜東坡先生遺像》)蘇軾在富饒美麗的自然環境孕育下,對大自然懷著深切的愛戀,歌詠山水之美成了他一生文藝創作的一個突出主題。
蘇軾的家庭是一個文學世家,祖父蘇序“為詩務達其誌而已,詩多至千餘首。”(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誌銘》)他的兩位伯父蘇澹、蘇渙也“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對他影響最大的當然莫過於父親蘇洵了。蘇洵“為人聰明,辨智過人”(曾鞏《蘇明允哀詞》),但為學之路卻頗為奇特,“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洵〕墓誌銘》)他自己也宣稱“昔予少年,遊蕩不學”(《祭亡妻文》),一直到27歲,才發憤讀書,閉門謝客,然而科舉之路頗不順利,屢試不中,因而“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奮發淬厲,老而彌篤,直到晚年,他才聲譽鵲起,文章名震天下。蘇洵一生對蘇軾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他那刻苦學習的精神和毅力,他那積極用世、不務空言的人生哲學,他那縱橫馳騁、博辨宏偉的文風都在蘇軾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也許是鑒於自己少年不學、老大難成的教訓,蘇洵從小就對蘇軾進行了精心的培養。
蘇軾是蘇洵夫婦的第五個孩子,在蘇軾之前,程夫人曾生過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蘇軾的兩個姐姐和長兄都早卒,幺姐八娘也在18歲時鬱鬱而死。在蘇軾的少年時代,除了蘇洵之外,其母程夫人也對他進行了悉心的教育。少年蘇軾所受到的家庭教育非常好,他自己也知道應該刻苦好學,嚐言:“我昔家居斷往還,著書不複窺園葵。”(《送安惇秀才失解而歸》)蘇軾聰穎好學,多思早慧。8歲進鄉校就學,三年後又至城西壽昌院,從學於劉徽之。劉嚐作《鷺鷥詩》,末聯“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頗為自得,蘇軾卻認為:“逐風斜”未能寫出鷺鷥歸宿,不如“雪片落蒹葭”為好,使徽之有“吾非若師也”之歎。十來歲時,蘇軾即能寫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這樣的警句,得到父親的歎賞。
蘇軾少年時代,基本上是在寧靜、安適的生活中度過的。主要活動當然是讀書學習,他在外從師,在家則“師先君”,學習上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他很早就學習寫詩,且已表現出具有廣泛的興趣:對《詩經》、孔孟、老莊、楚辭、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都全麵涉獵,博觀約取。在眾多的文學家中,他詩以李杜為尊,文則以孟子、韓愈作為主要的學習對象,莊子對他也有特殊的影響。除此之外,蘇軾在少年時代還常常以琴棋書畫自娛,在書畫方麵下過苦功,到了“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寶繪堂記》)的境界。深厚、廣博的思想、文藝修養給他奠定了後來成功的基礎。
少年時代的蘇軾與弟弟蘇轍相處極為親密,兩人在學習上互相切磋,在生活上形影相隨,他們常常一塊兒出去登臨山水,陶醉於山水風物之間。他嚐謂:“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他們這種無比深厚的兄弟情誼不但一直保持著而且老而彌篤,成為在坎坷道路上互相支持、互相勸慰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