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五官科常見病簡明艾灸療法(1 / 3)

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發病急劇的傳染性眼病。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有時可引起廣泛性流行。以顯著的結膜充血和有黏液性、膿性分泌物為主要特征。本病多發於夏、秋之季,單眼或雙眼先後發病。中醫稱本病為“天行赤眼”,多因外感風熱之邪或猝感時邪疫毒,以致經脈閉塞,血壅氣滯交攻於目;或因肝膽火盛,火鬱不宣,循經上擾,氣血壅滯於目,使目睛腫赤。

取穴與定位

【配穴】上星、太陽、合穀、行間,耳尖。

【取穴】

上星: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合穀: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耳尖: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簡易取穴方法】

上星:額頭正中線上,距前發際一寸。

太陽:在耳郭前麵,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合穀:以一手拇指的指關節橫紋正對另手的拇示指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

行間:第一腳趾與第二腳趾縫赤白肉際處;耳尖:在耳郭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

分證論治

外感風熱

【主要症狀】起病較急,患眼灼熱,流淚,羞明,眼瞼腫脹,白睛紅赤,癢痛皆作,眵多黃黏,伴頭痛、鼻塞,苔薄白或微黃。

【艾灸療法一】灸上星、太陽、合穀、行間、曲池穴。

【取穴體位】患者坐位或仰臥位,取上星、太陽、合穀、行間穴。

【操作手法】用艾條溫和灸,將一支艾卷點燃,術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懸起於穴位之上,離皮膚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覺得溫熱舒服,以至微有熱痛感覺為度。使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3~5分鍾。

【功效】疏風清熱解毒。

【療程】對於輕症患者隻需治療1~3療程;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4~5療程,一直至症狀好轉。肝膽火盛

【主要症狀】起病稍緩,病初眼有異物感,視物模糊不清,畏光羞明,澀痛,白睛混赤,伴口苦咽幹,便秘,耳鳴,苔黃。

【艾灸療法一】灸俠溪、上星、太陽、合穀、行間穴。

【取穴體位】患者坐位或仰臥位,取俠溪、上星、太陽、合穀、行間穴。

【操作手法】用艾條溫和灸,將一支艾卷點燃,術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懸起於穴位之上,離皮膚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覺得溫熱舒服,以至微有熱痛感覺為度。使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3~5分鍾。

【艾灸療法二】灸耳尖穴。

【取穴體位】患者坐位或臥位,取對側耳尖穴。

【操作手法】用艾條溫和灸,灸法同上法艾條溫和灸操作,灸10~15分鍾,以有溫熱感為度。一般1次即可。

【艾灸療法三】灸太陽穴。

【取穴體位】患者坐位,取患側太陽穴。

【操作手法】用艾條溫和灸,灸法同上法艾條溫和灸操作,灸10分鍾。

【功效】清熱解毒,清肝瀉火

【療程】對於輕症患者隻需治療1~3療程;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4~5療程,一直至症狀好轉。

【注意事項】

1.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灼傷皮膚。

2.清淡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嚴格禁酒。

3.戒煙。

4.治療期間保持心情舒暢,積極樂觀。

病例

初某,女,21歲,2009年7月5日初診,主訴:雙眼癢痛10天餘。患者10天前因工作勞累,睡眠不足後,自覺目癢澀,時作時止,間有異物感,遇風、光後加重。現症狀雙眼癢痛,患眼灼熱,流淚,羞明,眼瞼腫脹,白睛紅赤,癢痛皆作,眵多黃黏,伴頭痛、鼻塞,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查:雙眼結膜充血,瞼結膜內症,大小不等的淡紅色乳頭,表麵有菲薄乳白色假膜,分泌物呈黏絲狀。辨證為外感風熱型。

取穴:患者坐位或仰臥,取上星、太陽、合穀、曲池,行間,俠溪(瀉法)穴,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3~5分鍾。

治療1~3次後症狀逐漸好轉,再次治療後繼續好轉。

還可這樣治療

中藥治療

車前子50克,薄荷10克,水煎2次取汁500~600ml,待藥液涼後用消毒紗布蘸藥汁洗患眼,洗時撥開上下眼瞼,使藥物進入眼球結膜,每日1劑,每日洗3~5次,至痊愈為止。(河北中醫2002年6月第二4卷第六期車前子薄荷外洗治療急性結膜炎16例)

刺絡療法

治療方法:(1)左眼刺右耳郭,右眼相反。以拇指置於外耳郭中央處,將耳郭向內按壓合攏,此時在外耳郭稍下方可見以淺表靜脈血管,先用乙醇溶液常規消毒,再用準備好的三棱針迅速刺入約仍一刃立即出針,並用兩手拇示指上下擠壓,此時可見少量血液流出,並用幹棉球吸擦,反複擠壓1次即可。術後在針刺部位可見綠豆大小紫紅色包塊。(2)取新鮮仙人掌1塊,白礬適量,放在一起搗碎,再置於準備好的敷料上,此時讓患者仰臥或頭頸向後傾將上藥外敷於眼部即可。(出處:《陝西中醫函授》2000年第六期;刺血及中藥外敷治療急性結膜炎例閻顯江)

醫囑

1.講究衛生,注意預防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手揉眼,實行分巾分盆;公共衛生要對遊泳池、浴室、理發店以及集體單位的浴池和洗臉池嚴加衛生管理;隔離傳染源,對患者應采取隔離措施,防止傳播。

2.飲食合理,飲食要合理,患病期間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的易消化食物,禁食辛辣,忌煙酒。

牙痛

牙痛為口腔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牙齒及周圍組織的疾病、牙鄰近組織的牽涉痛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牙痛,如齲齒、牙髓炎、根尖炎、牙周炎和牙本質過敏等多有本症狀出現。任何年齡和季節均可發病。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胃火、風火和腎陰不足所致。由於手足陽明經分別人上下齒,故而腸胃火盛,或過食辛辣,或風熱邪毒外犯引動胃火循經上蒸牙床,傷及齦肉,損傷絡脈為病者屬實證;腎主骨,齒為骨之餘,平素體虛和先天不足,或年老體弱,腎元虧虛,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灼爍牙齦,骨髓空虛,牙失營養,致牙齒鬆動而痛者為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