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起源和發展
灸法屬於溫熱療法,與火的關係密切。火的曆史在我國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或80萬年前的“藍田人”時代。我們的祖先麵臨著惡劣的自然環境,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極其有限,因此平均壽命極低,這就迫切地需要人們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來與疾病進行鬥爭。早在大約5萬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來取暖、熟食,尤其是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灼”,是灼體療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樹枝、柴草、獸皮取火,然後熏、熨、灼、燙以消除病痛,以後才逐漸選用“艾”為主要灸料。
艾,自古以來就以一種野生植物在我國廣大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於是便取代一般的植物燃料,而成為灸法的最好材料。《本草》記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性溫,屬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病而除百病。”
灸法起於遠古,形成於秦漢時期。先秦兩漢是我國傳統針灸醫學的重要形成時期。產生於秦漢之際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把灸療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係統介紹,在《靈樞?官能》中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漢代張仲景的著述,有“可火”與“不可火”的記載,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張仲景具體指出了灸療禁忌範圍包括太陽表證、陽實熱盛、陰虛發熱等,這些對後世醫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國晉隋時期,灸法得到了廣泛應用,並在灸的方式上有了極大的改進,灸法變的靈活多樣,出現了多部論述灸法的著作,為醫學史灸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撰成《針灸甲乙經》一書,全麵論述了髒腑經絡學說,發展和確定了349個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紹了針灸方法、宜忌和常見病的治療,化膿灸最早也見於《針灸甲乙經》即“欲令灸發者,炙履褊熨之,三日即發”。
從兩晉至唐宋,是我國針灸史上灸療法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載述了大量灸療內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種隔物灸法,在灸療範圍上也有較大的擴展。首先增加灸療防病的內容;其次,灸治的疾病範圍較前代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熱證用灸方麵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對黃疸、淋證等溫熱證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陰虛內熱證等,均可以用艾灸治療。這足以證明當時對灸法的重視,對灸法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灸法成熟於明清時期,從著作的數量、灸法技術的改進以及灸法進行局部麻醉的應用,均可看出在明清時期灸法到達了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以張景嶽、楊繼洲為代表的著名醫家。灸療文獻中,較有代表性的為清代鹹豐時吳亦鼎所撰的《神灸經綸》一書。《神灸經綸》全麵總結了清以前有關灸療的理論和實踐,並參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臨床經驗,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療專著。
到了清代,李學川、陳修園等人又在艾絨中加入了不同的藥物,並改名為“太乙神針”“太乙針”,記述此法的專著有《雷火針法》《太乙神針心法》《太乙神針附方》《太乙神針方》等,並在臨床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尤其在當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代常用的艾卷灸法和藥條灸法均發展於此。
但到了清代的後期,由於曆史原因灸法走向了衰落,清末後期統治者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至清末(1822年)道光皇帝廢止宮廷針灸後,更導致了針灸學的衰落。灸法因其方法簡便、效果顯著而在民間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後,灸療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灸法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已從對灸療臨床療效觀察、古醫籍整理方麵,轉移到向灸法、灸理現代化,研究和灸療器具創新的階段。現代灸法研究在灸的製作材料、灸的作用機理、灸的適應證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曆史有許多豐富的遺產需要現代法繼承和發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灸法將以其獨特的療效引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