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慢成長”的孩子不會留下缺憾(2 / 3)

那時,雖然沒有早教這一時尚語,但每個孩子的周圍同樣有著各種豐富的語言、最本能的跑跳、形形色色的小人書,隨著一天天長大,孩子們經曆著豐富的各種特別的體驗。那個年代的孩子現在都已是中老年人了,我想,可能沒有人會因為那個年代缺少眼下的早期教育而感到遺憾!

千百萬年來,嬰兒都是在最自然的環境中生長,眼睛看到的是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聽到的是他將來要講的語言。當他有健全的心智、快樂的人生觀時,任何挑戰他都能麵對,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過來的,他們留給我們無數令人歎為觀止的文明寶藏。

很多60~70歲的中老年人現在仍然堅持著不同方式的學習,在一些城市,報名上老年大學並非易事,說明人生的路很長,人們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學習。對於一個孩子的父母來說,不要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要在乎幼年時多玩了一點時光。孩子有了快樂的童年,喜歡學習,以後才會享受他們的工作,才會有所成就。

6.“慢成長”蘊含著哪些科學道理

一本育兒書裏有這樣的描述:1有人做過一個“練習”試驗,受試人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在他們11個月大時,先訓練雙胞胎的哥哥走路,然後記錄兄弟倆可以獨立行走的時間。經過訓練的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一些開步走,但是等到弟弟13個月時,他也學會了走,而且後來走得跟哥哥一樣好。

在登山的時候,如果原本是3小時完成的路程決心在2小時內完成的話,就會從一開始就匆忙向上爬。從那個瞬間開始的“2小時內必須登上山頂”的壓力就此產生。相反,如果決定4小時完成的話就能充分地享受登山的樂趣。我們不妨把它稱為“慢成長”。在“慢成長”的時候不會有心理上的負擔,也能夠讓孩子始終處於主動投入的狀態。

“慢成長”的益處在腦神經的發展上同樣得到證實,“慢成長”的孩子由於沒有外來的壓力,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因為他到處跑,到處玩的經驗,促進了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從而最大限度完善了腦神經的發育。因此,父母不要給孩子設立太多的規矩和目標,不要急於完成孩子們當時還不能承擔的任務。

7.寶寶成長的凹窪現象

母親們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成長的軌跡是一條斜線,隻要努力就會不斷地進步、持續地成長。但是實際情況並非這樣,孩子的成長軌跡一般來說是呈階梯狀的。中間有凹窪,也有受到刺激後的突變。也就是說,即使是努力了,在一段時間之內孩子也會表現的停步不前,然後在某一時刻又會有一個突然的發展。

在平時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飯、穿衣、睡覺等,幫助和鼓勵孩子自己克服困難,學會自理。在教育活動中,鼓勵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教師盡量做到不把自己觀點、想法強加給幼兒。通過媽媽和老師平靜的表情,淡定的語氣,孩子的“退步、逆反”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又是一次可喜的飛躍。

8.要比就和自己的昨天比

一些母親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和擔心:“鄰居家的孩子早就能說話了,我們家的孩子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行呢?”“鄰居家的孩子已經會寫字了,我們家的孩子為什麼對寫字一點興趣也沒有,隻知道成天地玩玩具呢?”

一些家長喜歡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他們往往是用自己孩子的弱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或優勢做比較,越比越心急,越比越擔心,不知不覺中孩子的壓力在媽媽不斷的攀比下與日俱增。當鄰居們開始比較孩子們的時候,你就轉換話題吧,即便你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比較中占了上風。每一個孩子發育的程度都各不相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如果要比較,那就和自己孩子的昨天去比較,那樣一來,你的心情就會豁然開朗。

9.不要顛倒早教的重心

為了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很多家長都在熱衷於給很小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早教班和學習班,0歲智能開發、感統訓練、學英語、學音樂、學繪畫等。那麼,哪個是首先要得到開發的呢?

如果要給孩子早教的重心排排隊的話,早教首先是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是啟發和保護孩子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從而培養創造力、想象力等。再次,是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多接觸新鮮事物,為培養孩子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才是最最至關重要的。關於知識技能的學習,應該是放在前3項之後、孩子到學齡之後去做的事。